无锡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底,无锡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9.46%;目前,有养老护理员5200多名。截至今年9月,无锡市养老机构床位约有4万张,按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理想比例1:4计算,至少需1万名养老护理员。面对巨大的缺口,无锡如何应对?近年来,养老护理行业有何新变化、面临什么新问题?养老护理行业如何吸引青年人加入?近日,记者走访锡城养老机构、培训院校等,进行了探访。
养老护理员越来越年轻了吗?
“我是去年8月参加工作的,当时在养老机构实习了10个月,因为专业对口便留下来了。”现就职于梁溪区瞻江幸福颐养院的“05后”高铭洁说道。
“以前养老护理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但这两年来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的学员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甚至出现了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程琢教育集团就业部主管葛静洁表示。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来自就业环境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人寻求转行,而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年龄限制相较其他行业更宽松,于是不少人加入养老护理员考证大军,为跨行转业做准备。
虽然考证人数众多,但真正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却较少。葛静洁说,来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的学员主要有三种:一种人为了方便照顾家人而自学一些养老照护知识;一种人面临就业困境,想通过考证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工作能力;还有一种人是为了进军养老行业,为职业发展作前期铺垫和准备。最终,在这三类学员中真正流入市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数只占培训总人数的30%—50%,因此,养老护理员市场常常供不应求。
“尽管受训者呈现年轻化,但养老护理市场的主力仍是40—55岁的人群。”葛静洁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和老一辈护工群体逐渐老去,养老护理员的总量缺口仍然严峻。
被误解的善意如何破冰?
采访宋阿姨的时候,她正在工作。“哎呀,您又偷吃什么啦?”只见宋阿姨麻利地从轮椅背后掏出纸巾,为坐在轮椅上的大爷擦了擦嘴角,这只是她日常工作场景的一幕。
照顾老人日常起居、三餐饮食,组织文娱活动,开展康复保健……年近60岁的宋阿姨每天除了午饭时间有短暂的休息,其余时间要负责楼层巡视,及时回应老人需求。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薪资偏低,这是养老护理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干养老护理员这行,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身体累是次要的,最害怕的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宋阿姨解释道,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脾气暴躁的老人,难以相处。特别是有些老人会在子女来探望时偷偷说她们的“坏话”,其子女又容易产生误解,只能通过自己日积月累的行动证明“清白”。而当类似事情发生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护理员身上时,更让人难以应对。高铭洁分享了一个日常工作中的插曲,“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我每天都要查房,发现放在冰箱里的食品过期了,有些老人舍不得扔掉,需要反复耐心沟通,有时会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
很多人只看到了养老护理员表面的工作压力,却对其深层的心理负担缺少感受。葛静洁表示,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一般需要三个月适应期,若能坚持半年以上,基本上已适应工作节奏和强度。但选择半途而废的一些护理员,大都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得不到排解和宣泄。
养老护理行业如何吸引青年人?
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被列入第七批新职业。一些新兴专业如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师、医疗护理员等,也对青年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让青年人加入养老护理行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也能为养老护理行业和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下,已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等与养老相关的专业,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都维持在95%以上。为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多地出台了入职奖补、岗位补贴、人才落户等优惠政策。在上海,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可享受入职补贴和激励补贴政策,优秀养老服务人才还可落户上海;北京为养老护理员出台发放入职补贴、一次性补贴或岗位津贴,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待遇机制等,这些探索与实践都为吸引青年人才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无锡通过加强培训、建立激励褒扬机制、开展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举措,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负责人王水认为,让养老护理行业更有“青和力”,需要创新政策支持、强化激励保障,提高薪资待遇、完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员工制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不断增强青年护理人才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为护理员队伍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青年人积极投身老龄事业,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要的养老服务。
养老护理行业是爱与责任交织的行业,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人文关怀,帮助青年人更好地适应这一行业非常重要。葛静洁建议,要扩大媒体宣传和加强学校教育,改变公众对养老护理员认知不足、社会地位偏低的现状;同时通过改善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环境,定期组织员工关怀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营造尊重、包容的社会氛围,帮助养老护理员应对职业压力。此外,来自家庭的支持与认可也能给养老护理员提供心理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