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2025年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在无锡举行。本次活动以“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聚焦智慧旅游服务,通过场景展示、专题分享、对接交流等方式,集中呈现智慧旅游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碰撞思想火花。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智能转臂,上面装有不同的箭头,比如说你想去看阿炳雕塑,点击屏幕上的地点,箭头就会旋转,指向对应的方向,同时会显示目的地名称以及实际距离。”28日,在无锡市惠山古镇映月里,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移动式智慧服务窗口的使用。当天,“慧游惠山”公共服务平台、数智治理平台、数字文创馆、数字文旅演艺等一系列落地古镇的智慧旅游成果在参会代表面前一一亮相,全方位展现了科技赋能下无锡景区管理、服务与体验的深度融合。
29日,在君来洲际酒店,文旅、科技领域的专家分享了智慧旅游赋能传统旅游业焕新升级的探索和实践。
对于AI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孙凌云认为“正从‘选择题’变为‘必修课’”,他指出AI能够让智慧旅游告别碎片化的亮点工程,让技术能力可沉淀、可复用、可生长,能够从过去追求单点功能极致化的“偏科天才”转向体验、效率、安全、可持续四维协同的“全科战士”,并从一开始就将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融入产品设计之中。“通过AI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为每一位游客提供更个性、更安全、更深刻的旅行体验。”
基于长期对文旅行业的观察,得到App专栏《蔡钰·商业参考》作者认为AI对旅游业的价值不全在于替代,更在于放大,“文旅正在从观赏型转向交互型,追求活人感、生活感,游客希望目的地实现‘陪我玩’的新期待。”在她看来,AI的应用应该少在高人性的环节“省”温情,多在低人性的环节“添”温度,“推出比如有MBTI性格的送餐机器人,拥有李白个性与记忆的博物馆讲解系统,或者打造AI园长随机送出请喝奶茶、免单等在线福利。”
在“数字文旅”方面经验丰富的灵山文旅集团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规划。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吴国平说,正在建设中的鸿山奇境项目,将运用数字虚拟人、虚拟现实等技术,“活化”泰伯等历史人物,游客可戴上XR眼镜化身“考古专家”,还可通过智能手环触发情景演绎,在虚实交织中沉浸式感知吴越文化。
“66.56%的游客愿意花更多的钱和时间体验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愿意支出1000—3000元及以上的受访者明显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用一组数据说明旅游市场已经分化出“品质游客”与“价格敏感”群体,意味着智慧旅游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结构升级”的新阶段,相应的旅游服务需要从“大而全”走向“精而优”。“怎样去面对游客需求创造更多的产品、服务,丰富他们的智慧体验,这块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唐晓云说。(黄梦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