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也不缺优秀的创新产品,如何打通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10月23日,江苏省第三期生物医药领域院企对接会暨无锡市2025年三季度医工对接活动在无锡国际生命科技园举行,政府职能部门牵线搭桥,主动充当医院与企业间的“红娘”,通过医工对接这一创新服务为供需双方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生物医药是无锡的地标产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无锡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达2462家,营收2074亿元,近三年平均增幅达到13%。作为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覆盖生命科学创新孵化全产业链,在高端医疗设备、抗体药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领先。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的当下,一项项新的医疗创新成果不断“生长”。去年无锡市有31个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创下8年新高;获批上市医疗器械623个,其中三类医疗器械65个。
这些创新成果渴望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惠及百姓。当天的医工对接会上,聚焦超声诊断和心血管疾病两大领域,来自省内的10多家三级顶尖医院、与无锡本土的9家医疗器械企业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临床需求与技术创新结合点。无锡硕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年前落户无锡国际生命科技园,这家初创型企业今年9月刚拿到一张三级医疗器械注册证,其研发的一套完整的超声软组织手术设备可广泛应用于普外科手术,一把刀头既能切割又能止血,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康复。该产品性能与进口大牌相比毫不逊色,且价格仅是进口的一半。“期待我们的产品能尽快进入医院临床,惠及更多患者。”硕慧医疗董事长余嘉说。
创新产品从实验室到手术室,“最后一公里”并不好走,而这也是医工对接会开展的初衷。“医工融合深度不足是最核心的挑战。”采访中,江苏金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泱坦言,企业研发人员通常缺乏真实的临床应用视角,而医生虽了解临床痛点,却不熟悉工程技术语言,这种“语言不通”导致产品可能在最后推广时才发现不贴合实际需求。同时,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在医院临床端被接受和应用的周期也很长。当天活动中,一家省级三甲医院有关人士感慨:“以往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国外进口产品为主,通过这次医工对接会了解到,无锡本土企业已具备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的能力,能够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事实上,今年以来,从省到无锡市到园区已经开展了好几场医工对接活动,这一创新机制成为医药产品临床应用的“加速器”。无锡本土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金华认为,政府主动开展的医工协同活动,能够让产品进入医院的周期缩短,更重要的是,也能让企业获得与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等直接对话的机会,这是解决创新器械落地应用的关键。他透露,在此前活动中,他们和好几家医院客户建立了链接并加快了临床应用的速度。王泱也表示,医工对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全链条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从研发、临床、检验到上市许可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接下来,无锡市卫健、科技等无锡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将联动,为打通医疗创新“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无锡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提出了三个有力举措:一是建强转化通道,在无锡市属医院全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让临床创新想法快速进入转化流程;二是完善支撑平台,加快建设无锡市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提供概念验证、中试服务等全链条支撑,优化成果转化服务生态;三是创新对接机制,建立常态化“专利赶集”机制,定期搭建成果展示与遴选平台,让医工协同更高效、更精准。
(杨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