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无锡市已累计记录物种3810种。城市动植物“谱系”的逐渐扩容,是声纹监测、AI识别等技术运用和山水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果,更是多年来无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和持续努力的结果。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动植物种类更加丰富的情况下,同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效度?从细处用力、小处落笔,推动“友好”理念形成共识,就能找到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城市发展范围扩大、绿色空间不断提质,吸引着更多动物进入城市栖居。在城市空间规划上,除了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还应将友好理念植入城市的小微绿地发展中。最近,深圳将“公园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推动公园建设跳出娱乐、休憩等传统功能,首次明确“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并根据实际功能分区、自然特性等打造“城市绿洲”。在无锡,运河艺术公园遵循“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配备了人工鸟巢、生态浮岛等生态保护设施,园内动植物种类日渐丰富。无锡绿色公共空间分布广泛,城市中有许多小微绿景,“口袋公园”或是一片树林、一条河流,都可以成为动植物友好栖所。根据各类动植物的生态特征、生境需求,在城市的小微空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改造,可以为动植物腾出更多生长和栖息空间。
一座依山傍湖的生态宜居之城,不仅要提高人的生活品质,还要让人与动物植物更好地和谐相处。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能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理念友好”的种子。目前,无锡一些湿地公园纷纷开展自然课堂,比如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今夏已开展了6场“夜光探险”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从外形、声音等方面学习不同物种的特性。提升科普密度和覆盖面,可以依托社区、公园等“小单元”进行生态教育,发展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鼓励市民们上传物种记录并进行信息分享,让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践,在良性互动中找到人与动植物相处的平衡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