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宜兴市和桥镇的万亩农田正式开镰,迎来丰收。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好“丰”景里藏着新故事,不仅有“粮满仓、收入增”的民生福祉,更蕴含着地企协同破局、全产业链振兴的发展新逻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和桥镇是宜兴农业大镇,拥有耕地面积5.2万亩,是江苏省“味稻小镇”。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土地碎片化、技术集约化不足、产业链条短等难题。去年10月,和桥镇、江苏省沿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桥米厂三方达成战略合作,以“万亩绿色粮油种植基地”为载体,探索地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流转,分散的农田“化零为整”,实现“小田变大田”。两期流转土地1.5万余亩,该镇湖滨、大生等9个村实现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后,农户不仅获得土地租金,还可通过务工实现增收。基地常年吸纳本地劳动力2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9个村庄通过委托流转和入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年集体经济增收预计可达50万元以上。
据介绍,基地先期推广了“南粳46”“南粳9108”等优质稻种,小麦亩产同比增长21%。此外,还创新500亩“稻蛙共生”生态种养,黑斑蛙亩产超2000斤,水稻亩产达800至1000斤,亩均综合产值突破2万元,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产业振兴的辐射效应延伸至农文旅融合领域。和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依托“开镰”“稻蛙共生研学”等活动,让“稻田”变“景区”,预计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带动三产增收1200万元。未来,三方还将合作规划“万亩稻田景观带”“米文化体验馆”,将“鹤丰年”品牌与古镇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让“一粒米”串联起产业链、文化链、价值链。
此次开镰活动上,和桥镇、江苏省沿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桥米厂三方就品牌打造达成深度合作。下阶段,基地将在科技助农上持续发力,计划共建“和桥水韵苏米研发基地”,开展优质稻种繁育,力争3年内培育1—2个特色品种。同时,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农田墒情、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实时监控,打造长三角地区“数字农业”特色亮点。(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