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农业实现水肥、温度和湿度“按需供给”,从源头确保农产品产出稳定、安全可控,无锡已开启“向科技要产能”的农业新篇章。昨从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三年无锡市级以上智慧农业设施投入超5000万元,建成17个智慧农(牧、渔)场,亩均收益较传统模式提升约20%。
在无锡市滨湖区世外源生态农庄,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住”着一排排枇杷、葡萄、翠蜜金柑等果树,大棚里都有传感器和契合果树生长特性的灌溉、降温、增湿等设施。农庄信息化平台在持续多年数据“喂养”后,也实现了大棚自动开关、自动灌溉。“智慧农业生产,数据就是‘新农资’,手机就是‘新农具’,还可避免异常天气影响,实现了稳产和高品质生产。”农庄负责人缪小虎介绍说,相比传统露天种植方式,现在枇杷种植精品率提升约9倍,亩均增收3000元。
“物联网、人工智能给农业贴上了精准化、标准化标签。”无锡昊天种业智慧农场负责人苏本友说。在传统简易大棚育苗方式下,容易出现整片菜苗发黄或根系不发达、后期生长乏力等状况。如今,在智慧农场里,蔬菜种子全自动播种,种苗“喝”上了优质水,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每天精准、自动供给;冬天补光灯能自动开启补充光照,夏天水帘和风机自动降温并调节通风状态……数十个装有“智慧大脑”的专业育苗大棚里,土地释放“科技产能”,亩均收益较传统方式提升约20%。
在渔满塘智慧渔场负责人徐俊磊看来,人工智能结合AI算法的智慧养殖方式,使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更大提升空间。他们在大棚养殖刀鱼、鲥鱼的基础上,新建了6个陆基鱼池和智慧渔业平台。“我们通过不断试验和整合数据,精准判断出增氧泵何时开、开多久以及喂饲时间、数量等,让鱼在生长黄金期达到最佳状态。”其智慧渔业平台预计2年后运营成熟,可节约电费约40%,鲥鱼、刀鱼存活率提升约20%。
“当前,智慧农业建设正从单点应用迈向平台化。”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养殖等7大应用场景已纳入无锡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集成N个业务系统,汇聚数据43.36亿条。今后平台将加快拓展智慧农业应用范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