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锡加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力度,南长街游园、隐秀路大丁儿童友好游园、运河艺术公园等一批儿童友好公园应运而生,为儿童成长提供了更多安全、有趣的绿色公共空间。然而,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社交游玩的重要场所,除了儿童友好,更要全龄友好。随着《无锡市高品质公园管理工作导则(试行)》的出台,无锡市公园的品质升级提上日程,未来的公园不仅要能让儿童自由撒欢,还要成为年轻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的乐园,让每个人都能畅享公园带来的优质生态福利。
升级改造已有公园、规划设计新建公园,都应把全龄友好放在核心位置,打造功能健全、让“老、青、幼”等均能参与共享的诗意栖居地。近年来,无锡打造了晨曦花园、云林生态体育公园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公园,为市民共享家门口的绿色奉上便捷、舒适的空间。但多数公园仍存在功能碎片化、人群区隔化的问题。儿童区、老年区、运动区泾渭分明,看似“各得其所”,实则割裂了社会交往的天然纽带,“全龄友好”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可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科学编制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导则,指导设计师打破传统功能分区的壁垒,探索“代际融合”的场景设计,从服务单一人群变为满足多元需求,让公园真正被全民共享、共乐。
建设全龄友好公园,还需提升公园品质,通过空间体验的精雕细琢,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公园的“无界开放”带来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部分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不足,无法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公园举办活动内容较少,难以吸引全龄段市民深度参与。推动全龄友好型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需统筹考虑场地、设施材料、植被等的安全性,以安全性为底色,增强针对性与互动性。“全龄”并非“均质”,要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精准滴灌”式的配套设施,照顾每个群体的感受,促进全龄共享。公园的生命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过互动性的场景营造,积极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的联动,策划一系列常态化、品牌化的公共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参与其中,能够打破社交壁垒、重建邻里温情、凝聚社区共识。当每一座公园都能成为全龄友好、全龄共享的复合型生态空间,城市的宜居和美好也有了更具象的表达。(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