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焦虑”成为行业普遍困境,江苏旅游景区正尝试以变革做出应对。近日,江苏省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无锡召开,聚焦江苏省各个城市的创新实践,揭示出一条清晰路径: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在数字赋能与人才培育的双轮驱动下,激活沉睡的历史基因,实现地方文脉的创造性赓续与传播。
需求之变 从“看风景”到“寻文脉”
“旅游消费正在经历深度‘功能化’转型。”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震方在研讨会上深刻指出,“游客的核心诉求已从‘匆匆一瞥’转向对目的地精神内核的深度触碰。他们渴望获得知识共鸣、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这一趋势在江苏景区的转型实践中已有所回应。
无锡拈花湾的实践堪称典范。其打造的茶禅体验,远非简单的饮茶场所。游客置身精心营造的禅意空间,在专业茶艺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从备器、煎水到点茶、奉茶的完整宋代点茶流程。茶香氤氲中了解江南茶史,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禅茶一味”的东方哲学意境。而夜晚的《禅行》光影大秀,更是将现代声光电技术与灵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吴地水乡风情完美融合,巨型动态雕塑、全息投影与真人演绎交织。“游客需要的体验不再是浅层的感官刺激,而是将地方文化的精髓融入游览的各个细节,让短暂的停留转化为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与文化洗礼。”黄震方表示。
当游客在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地宫中,惊叹于现代建筑艺术对佛国圣境的恢宏再现,感受舍利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当游客在苏州网师园的夜花园里,聆听一曲昆腔《牡丹亭》,在月色与亭台楼阁间体会“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古典意境;当年轻学子在惠山古镇的祠堂前,将他们挖掘整理的地方故事娓娓道来——旅游便超越了简单的休闲娱乐,升华为一场流动的文化复兴与传承仪式。
他们带走的,不再仅是手机里的风景照片,更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密码、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突破之钥 数字赋能,让历史“活”在当下
如何让尘封于典籍、凝固于建筑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与现代游客产生深度连接?江苏景区的探索给出了答案:借助前沿科技手段,实现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亲。
当游客走进南京中山陵商业街核心区的数字钟山体验馆,戴上轻巧的VR眼镜,瞬间被拉回600年前的明王朝;淮安吴承恩故居则通过AR互动技术让游客“穿越”西游神话世界;连云港渔湾风景区打造行进式山水实景演出,运用水幕激光秀、崖壁投影等技术,以“白+黑”模式填补山水景区夜游空白;而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建筑群,如今也通过“数智”赋能,突破了曾经“有建筑无故事”的窘境。
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全域协同、百花齐放的生动实践。江苏省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发布的《江苏省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案例综述》,集中展示了全省20多家高等级景区的40多项前沿实践。这些案例内容涉及南京玄武湖景区、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等多地多个景区,涵盖诸多领域,均为全省景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思路。
这些遍布全省、涵盖多种类型景区的创新案例,印证了一个核心共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同质化压力下,唯有深植于独特文化根基、能真正留住游客心智的“留量”,才是景区穿越发展周期、抵御“内卷化”竞争的终极密码与核心竞争力。文化的深度决定了旅游体验的高度和持久吸引力。
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锻造新人才
文旅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推进,核心在于人才的支撑。“产、学、研一体化是破解文旅人才供需错配、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瞿立新一语道破关键。该校在文旅人才培养上,大胆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开创了“教室连着景区,作业变成方案”的实战化培养模式。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常常就设在拈花湾、惠山古镇等一线景区。在“文化引领”方向,学生们在导师带领下,深度参与惠山祠堂群的文化挖掘、活化项目。他们不仅查阅典籍、走访后人,更运用新媒体技能,拍摄制作祠堂文化微纪录片、设计互动问答小程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游客可体验的内容。在“数智赋能”方向,学生们与拈花湾景区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参与“拈花一笑客栈管家人工智能体”的优化升级项目。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游客需求,分析智能体对话记录,提出优化语义理解、丰富知识库的具体方案,并参与部分功能的测试与迭代。
这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一方面,为景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既深谙地方文化精髓、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运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了“文旅人才供需错配”的难题;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真实项目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其创新想法也为景区注入了鲜活力量,形成了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韩玲、实习生 田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