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珠颈斑鸠的咕咕声穿透无锡运河艺术公园的薄雾,几只松鼠在岸边高大的松枝间轻捷跃动,乔木间蝉鸣阵阵——运河畔的这片滨水空间,正被日益丰富的自然之声唤醒。昨日,记者从无锡市运河艺术公园建设单位获悉,整体景观提升项目实施后,园内植物种类已从改造前的117种增至215种,并陆续吸引了20余种鸟类、水生动物、昆虫等繁衍栖息,这里俨然成为喧嚣都市中一处生机盎然的“野趣乐园”。
步入公园,目光所及皆是自然跃动的色彩。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城投公司总师办副主任万洁平介绍,此次景观提升在增设健身、休闲、便民设施的同时,重点打造了亲水平台、亲水步道、海绵展示区等生态景观,并配备人工鸟巢、生态浮岛、雨水花园等生态保护设施。“整个改造严格遵循‘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万洁平解释道,“我们摒弃传统园林追求‘整齐划一’的做法,强调‘因树制宜’,通过保留野生动植物、构建草本植物群落,最大程度提升生物多样性。”她补充说,公园每两个月就会移栽应季植物,年年都有新动物“到访”,白鹭、红嘴鸥已成为这里的“常客”。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保障了土壤、水环境和空气的净化能力,还能有效抑制虫害,增强植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公园深处,7棵起死回生的银杏树是“因树制宜”理念的生动注脚。改造初期,面对严重的虫害侵蚀,园林工程师并未简单将树移除,而是精准施救:清理病灶、防腐处理、病虫防治、土壤改良……如今,这些银杏重焕生机,为鸟类、昆虫和游人撑起一片清凉。“我们在城市更新中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副总裁、无锡市城投公司董事长徐劲表示,依托无锡市内丰富的水资源,他们希望能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运河艺术公园的实践表明,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并不能仅靠划定保护区,更在于日常空间中进行智慧的留白、精准的修复,维持科学的共生。当“依河而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鸟语花香、清澈流水,城市便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据透露,古运河四水八岸段和江尖公园(一期)城市更新,以及惠山森林公园北大门区域改造工程,将延续运河艺术公园的设计思路,持续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新改造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未来,更多市民步行即可抵达的“生态绿洲”将陆续呈现。
(陈菁菁、张庭赫、实习生 陆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