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8点半,无锡市“河荡三青”种业基地之一——宜兴和桥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内,驶来两辆满载鱼苗的大卡车。很快,约200万尾活蹦乱跳、长约两三厘米的鱼苗顺着塑料水管游入苗种繁育塘内。“作为全省重要的鳊鱼生产基地,宜兴解锁育种新技能,这批鱼苗经过数月繁育后将于11月作为种苗上市销售。”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这标志着我市从传统渔业向以种业为中心的现代渔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华海1号”新品种鱼苗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联合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其生长速度比未经选育群体快22.9%以上,成活率比未经选育群体高20.5%以上。
目前,宜兴鳊鱼生产面积有3.3万亩。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介绍,传统鳊鱼养殖方式下,经过多代养殖已出现性能退化现象,主要特征是发病率高、生长速度慢。 “从湖北原种场跨越千里引入的新品种,就是为了让养殖户在‘家门口’买到优质鱼种,预计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一亩可增收20%左右。”宜兴城旅生态渔业公司技术负责人杨万里说。
这些鳊鱼宝宝一到基地就被“呵护”着。为使鱼苗减少入塘时的应激性,工人们用一根10多米长的塑料水管接入水桶,通过泵的动力将鱼苗和水引入塘里。四周铺有蓝色薄膜的鱼塘内,增氧设施早早打开,不断喷出水花为水体增氧。鱼苗全部入塘后,工人又马不停蹄将粉末状饲料盛入一个个提桶后放上小船,一人撑船沿着塘埂前行,一人将饲料撒入埂下水面。“我们每天在塘边喂食一次,就像养婴儿一样,告诉鱼宝宝们这里有‘奶粉’一样易吞食和消化的食物。”杨万里说。每天他们还会监测水体溶解氧、pH值等指标,观察鱼苗生长情况,一有异常情况会采取换水降温等措施,让鱼宝宝们健康成长。
种业在本地渔业里的规模正不断壮大。“河荡三青”的另一个种业基地——宜兴高塍镇青虾产业园内,一个个刚整治好的虾塘方方整整。培育了近1年的“太湖青虾3号”母虾分批在水下笼中抱卵、产子,新一批虾苗已长到约3厘米,年底可作为苗种上市。“‘太湖青虾3号’市场价这两年高的时候一斤100多元,单养一亩收益可达上万元,虾蟹科学套养的话亩均收益也比单一养蟹高出约4000元,以前四处寻找但找不到好品种,现在身边就有。”蟹农老赵说。青虾培育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说,目前500亩育虾基地已接受虾苗预订,预订量已有10多单。(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