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岸,随着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湖面动态尽收眼底。卫星遥感、空中俯瞰、人工巡查与水下溶解氧自动监测协同配合,一张“水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正不断织密,实时捕捉着蓝藻分布、聚集趋势等关键信息,为第一时间精准施策筑牢了数据基石。
摊开宜兴市太湖蓝藻防控作战图,从离岸防控的物理屏障到近岸水域的机械化围剿,再到上岸处置的资源化利用,一套全链条防控体系清晰呈现。“今年以来,围绕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到Ⅲ类的要求,宜兴秉持‘水质是重中之重,藻情是当务之急’的工作理念,以超往年、超常规的工作力度、投入规模和工程速度,稳步推进围隔布设、深井控藻、推流曝气、机械打捞等各项应急防控措施落地,全力以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宜兴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围隔加深井,在远岸筑起一道防线。离太湖岸线约8公里处,两道长30公里的围隔卧于水面,构成抵御蓝藻的双重屏障。“这套每秒处理量可达2立方米的深井装置,技术先进且效率高。利用70米深的水体压力破坏藻细胞气囊结构,使其丧失漂浮活性后自然降解。”在深井控藻平台作业区,江苏宜公投蓝藻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解释道。目前,宜兴有5座深井平台已形成常态化防控能力,今年还将新增一批实用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强“平战结合”防控能力。
沿着宜兴40余公里的太湖岸线驱车行驶,记者看到,每隔几百米就设有一个蓝藻打捞作业点。平台上,打捞人员俯身专注操作,不远处水域,防控船只有序穿梭作业。在应急处置中,“土洋结合”更显智慧。在蓝藻突增时,两艘船只牵引围网,将分散的蓝藻导流至打捞平台或深井快速处理。近期,宜兴还投用了4个大功率推流设施,其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将集聚的蓝藻推至周边处理设施,同时对该区域进行活水曝气。据了解,目前,宜兴已构建起“51座机械化打捞平台+42公里输藻管道+126套曝气装置+58艘防控船”的立体作业体系,机械化作业效率相较传统模式显著提升。
在新投用的茭渎港藻水分离站,上岸的藻水经处理后形成藻泥,被运往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现场技术人员杭健卫介绍,该分离站采用装配式模式,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分离站的四分之一,且灵活机动。随着新建及扩能站点的投入运营,宜兴市日藻水分离能力由1.6万立方米跃升至3.5万立方米,实现“打捞—分离—处置”全链条匹配。
(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