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援疆路,教育心连心。
近日,阿合奇县中小学(幼儿园)校领导、骨干教师一行到无锡市13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深度学习。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教育情缘”始于2007年,无锡、阿合奇两地通过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支教、组织阿合奇县骨干教师来锡培训等方式,不断深化合作。截至目前,无锡累计接收了300余名阿合奇县当地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来锡跟岗学习,并派出12批共111名教师奔赴天山脚下,为当地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以扎实行动书写下援疆育人的动人篇章。
以爱润心
三尺讲台育桃李
教育作为对口帮扶的关键领域,始终受到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2月,无锡派出6位教师前往阿合奇县支教,陈其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与以往选派机关干部赴阿合奇县教育局挂职支教不同,这次派遣的都是一线教师。阿合奇气候干燥,风沙频繁。援疆教师常因干燥而流鼻血,每遇扬沙天气,口鼻之中尽是沙尘。然而,身体的不适尚可克服,更牵动他们心弦的是当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发现班上一名学生文化课薄弱,家长也不重视学业的情况后,陈其明通过在课堂上穿插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耐心辅导、不断鼓励。这一方式既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家长。教学之余,陈其明写下近300篇援疆日记,记录当地风土人情与教育现状,为后来者留下一份鲜活的“援疆攻略”。
“去做一件‘纯粹’的事情,怀着‘双向成长’的期待,助力阿合奇教育。”带着这样的心愿,2012年无锡教师严少卫接力踏上阿合奇的土地。
抵达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之初,严少卫发现学生普遍难以在课内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面对这一困境,他创办了班刊《心·萌》。从教师写评析到引导学生互评互鉴,变化在点滴中发生。渐渐地,孩子们的笔端不再干涩,一篇篇结构完整、情感真挚的作文在笔端自然流淌。
无锡援疆教师传递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远大梦想。2021年9月,教师沈颖到同心中学任教。她用好每堂课的“黄金几分钟”,讲故事、读美文、论时事,以此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渴望,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同样深厚的还有援疆师生间的情谊。“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张业飞在阿合奇县支教一年半,今年中考,他执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喜人。虽然张业飞当时已经返锡,但他的手机却被学生的捷报点亮,有学生兴奋地规划着:“张老师,等考上大学,我要去无锡看您!”
以智赋能
师徒结对传薪火
援疆不仅要给学生“输血”,更要帮当地教师“造血”。无锡援疆教师深知,教育帮扶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同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但又“年轻”的学校,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无锡教师支教工作的一个重点。无锡援疆教师以“师徒结对”为桥梁,为青年教师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通过高频次的听课、说课、评课和手把手传授,全身心助力青年教师精准把握核心素养,锤炼教学真功夫,共同打造高效生动的优质课堂。
徒弟阿合玛拉力要上展示课,师父戴建国倾力相助,一次次带着她磨课、评课,细致到每处过渡的措辞、句子间的连接,甚至预设学生的不同回答并设计好对应的点评。那节课阿合玛拉力上出了从教以来的巅峰水准。
援疆期间,每一位无锡教师都倾尽所能、倾尽所学,将先进的理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播撒在天山脚下。无锡教师王洁到岗后,立即着手听课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她带领团队研究情境教学并开设示范课,还在克州举办专题讲座,分享教学成果与专业发展经验。“我来学校工作5年,每年都有无锡援疆老师给我做指导,让我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同心中学生物教师合尔美孜说。
“我们始终坚持‘点单式援助’,精准对接阿合奇教育需求。”无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云端研修,到推动21所无锡学校与阿合奇教育机构结对全覆盖,从开设京剧课、组建竖笛乐队,到举办青少年足球友谊赛,每一项举措都聚焦当地教育的痛点与难点。“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天山脚下落地生根,让边疆教师能独立撑起优质教育的蓝天,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该负责人说。
以情结缘
千里同心暖天山
今年3月,无锡援疆教师叶萍在了解到同心中学办公设备短缺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无锡的爱心人士,及时捐赠了10台打印机、60箱打印纸及墨粉盒,有效解决了师生的实际困难。“这份礼物,是雪中送炭,更是援疆情谊的又一次见证。”同心中学党委书记史巧玲接过这份厚礼,难掩动容。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无锡援疆教师群体中早已不是个例。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阿合奇县距离震中最近。灾情传来,刚刚回到无锡休寒假的“锡奇同心队”15位援疆教师无不挂心。领队王玉婷带头发动后方学校、企业向同心中学爱心捐款近14万元,全体援疆教师也积极行动,共向同心中学捐款捐物35万余元,助力灾后重建。无锡各方教育力量第一时间汇集,无锡市教育系统共向阿合奇县教育系统捐款75万余元,捐物10万余元。
来自太湖之滨的暖流,既有物质的厚度,更不乏精神的温度。“亲爱的祖力皮喀尔同学,虽然我们身处异地,但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知心的好朋友。”这是援疆教师莫祥云精心策划的无锡、阿合奇两地学子的联谊活动。一封信飞越千里,将两地学子心手相连。
精神的滋养不止于书信之间。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一本校园期刊、第一次爱心集体生日会……援疆教师谈顺良开创了很多“第一次”,让师生的校园生活慢慢丰富起来。在他的协调下,同心中学完成了宿舍楼的翻新和艺术楼的改造。援疆教师张磊成立了同心中学首支“高原竖笛”乐队,还为该校培养了一批本土音乐教师。援疆教师魏劬正将京剧搬进西北课堂,让当地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国粹的魅力,筑牢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
在无锡援疆教师的推动下,一系列常态化爱心助学项目持续开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了关怀与希望。此外,无锡共有21所学校与阿合奇地区所有教育机构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现了全覆盖支持。来自无锡的“小笼包”和阿合奇的“小沙棘”心手相连,情感愈发紧密。
以志坚守
十八春秋筑华章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
2024年,15名无锡援疆教师帮带阿合奇县本地教师34名,开展“传帮带”活动587次,帮助同心中学建成师资培养基地2个、名师工作室5个;还作为纽带联系后方各兄弟学校累计向同心中学捐赠物资104.56万元,帮扶学生1800余人。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正在天山南北播撒着教育的星火。
“18年来,无锡教育援疆始终坚守‘输血更造血’的核心思路,从最初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到如今形成‘硬件升级+师资培养+文化交融’的立体化帮扶体系,我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传递温暖。”无锡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无锡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援助资金改善同心中学办学条件,111名援疆教师的接力付出,让太湖文化与边疆风情在交流中碰撞出团结的火花。
今年8月,“苏超”赛事如火如荼之际,同心中学的绿茵场上同样激情飞扬,2025年无锡·阿合奇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在这里火热开赛。到此参加研学夏令营的无锡学子,与新疆少年并肩驰骋。传球、奔跑、射门……汗水挥洒间,不仅有体育的切磋,更有情感的共鸣。
18年来,无锡教师在天山脚下书写了“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教育帮扶答卷。这份跨越千里的坚守,不仅让边疆教育焕发了新生,更让各族儿女的心紧紧相连,而这颗凝结着智慧与深情的教育种子,已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孙陆培、华笑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