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不是无锡人。
1865年,他出生于江苏太仓,18岁中举,28岁中进士,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907年,唐文治赴上海执掌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唐文治的前半生与无锡并未有大的交集。但他的后半生,因一所学校,与无锡有了至深的牵绊,他也以无锡人自居。
这所学校就是无锡国专。
1920年11月27日,《新无锡》报头版刊出《国学专修馆招考师范生》广告。1921年1月4日,无锡国学专修馆正式开馆。2月27日,无锡国学专修馆正式授课,馆长唐文治亲自上课。
由此,唐文治和他的无锡国专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学者陈平原在其所著《中国大学十讲》一书中,列了一专章介绍无锡国专,称“作为教育家,唐文治有眼光,有胆识,有恒心,其独立支撑很不时尚的无锡国专,为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留下另一种可能性……”

在当年读洋装书、用洋笔的西学大潮中,一所坚持读线装书、用毛笔杆的学校实在是“很不时尚”。
那为何唐文治和他的同事们却坚持要在无锡做这一件“很不时尚”的事?
答案从唐文治身上可以找到。
自小饱读经书的唐文治实际上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人之一。入仕途后,他游历多国,执笔《英轺日记》,详尽记录了对西方制度和建设的认识。在执掌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校政时,创设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新学科,教科书直接购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留洋。
唐文治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作为国学大师的他也异常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民族精神不可能从西方引进。民族精神只能在自己的国粹里面、在自己的国学里面。
这是唐文治和当时一批痛感国家积贫积弱的人的共同思考,坚信惟有振起国学,坚信惟有国文兴则国民精神兴。
也正因此,无锡国专首届学生招考会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题。
国专首届学生王蘧常曾回忆:开学那一天,唐先生希望我们要为圣为贤。我一听,简直惶恐得很,圣贤还了得!他又说,其次要为豪为杰。
为圣为贤,为豪为杰,唐文治们对无锡国专的期冀不仅仅是一所传授学问的学校,更是文化使命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让唐文治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以国学正人心,以国学开太平。

那个世纪之交,无锡在近代工商业大潮中领风气之先,被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
为何恰恰是领风气之先的无锡,意外地创办了一所与当时潮流格格不入的国学专修学校?
从当时的情境看,这似乎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促合。施肇曾等人感慨国学日渐沉沦,提议在北京办一所国学专修馆,邀请唐文治担任馆长。而唐文治已置业在无锡,且父亲老迈需要照顾无法离开……机缘巧合下,一所专修国学的学校便创办在了一座近代工商业的先驱城市。
但以更长时段的历史维度来看无锡与国专的结缘,却能发现无锡与唐文治等人兴办国专有着一种必然的契合。

无锡是中国最先投身近代工业化的城市之一,1895年,杨宗濂与杨宗瀚创办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业勤纱厂,无锡自此崛起了一批近代工厂和实业家。
这些人最早接触到了西方工业化,他们引进各国机器,办纱厂,办丝厂,办面粉厂,推动着城市在近代工业化道路上一路疾行。
但也同样是这群人,更早地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更早地认识到了什么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是必须坚守下去的。
如何看世界,如何对国学,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有了思维共频。
今天,位于无锡国专旧址旁的无锡国专纪念馆,与建在茂新面粉厂旧址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步行不过10分钟距离。
想象下,当现代机器的轰鸣声与国专学子的弦诵声共起时,是怎样奇妙的场景。

百年后的今天,唐文治和他的无锡国专为什么要被记住?
这是一组数据:无锡国专存续仅30年,共招学生2000余名,因辗转流徙,正常毕业者不到1000人。但在这一二千学生中,却涌现出了冯其庸、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王绍曾等一大批杰出学者。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大学的文史哲领军教授都是出自无锡国专。而这些国专学子的学生们也已成为今天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无锡因其工商业发达而著名,为其涌现出的实业家群体而自豪。唐文治和无锡国专的30年,则给无锡城留下了另一份丰厚的人文底蕴,杰出的国专学子们同样让无锡城为之骄傲。这是真正的人文昌盛、经济发达。

唐文治办学无锡国专的坚持、坚韧同样值得被记住。
陈平原评价无锡国专时,用了“支撑”一词,道尽了无锡国专的不易。唐文治在无锡国专创办15周年之际,也用“飘摇风雨”描述了办学的艰辛。
而抗战时无锡国专的内迁,更是国专师生坚韧性格淋漓尽致的体现。自无锡沦陷以来,国专师生踏上漫长迁徙路。从无锡至长沙,再迁湘乡铜钿湾,战局恶化又南迁广西。1937至1946年,学校九年十易其址,国专师生“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在他们心中,这场迁徙,是“为文化中国延此一线薪火之传”。
无锡国专向世人展现出了江南温润之城的另一面:在使命坚守时的无比卓绝。
唐文治之于无锡,是一所国专,是一份对国学传承的坚守,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