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已超过八成,黄淮海主产区进度更是接近八成半。在前期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播期普遍推迟的不利条件下,今年播种进度仍实现逆势赶超,较去年同期约七成的水平显著提升。这一沉甸甸的进度条,不仅是田野间孕育的丰收希望,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支撑、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的有力注脚,利在当下,惠及长远。
播下“金种子”,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冬小麦作为夏粮的核心作物,其播种面积与质量直接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当前超八成的播种进度,意味着全国3.39亿亩冬小麦种植基础总体稳固,面积较去年同期持平略增,为明年夏粮稳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淮海地区作为全国冬小麦种植的“主力军”,其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八成和九成。今年该区域在11月中旬实现近八成半的播种进度,较去年同期提升超过十个百分点。江苏作为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将3500万亩冬小麦种植任务分解至13个设区市,建立“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责任体系,通过推广“旋耕+镇压”一体化作业保障播种质量,目前全省播种进度已超八成五,较去年同期快2个百分点;安徽围绕4300多万亩冬小麦种植目标,加大深松深翻力度以加速土壤散墒,确保适期播种,当前进度已超八成,较去年明显加快。各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复垦不断挖掘潜力。这“八成”的播种面积,承载的是14亿人端牢饭碗的安心,更是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实底气。
用上“新科技”,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今年冬小麦播种处处彰显“藏粮于技”的智慧力量。超八成进度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也是逆境中稳进度的关键支撑,让传统农事焕发出崭新活力。针对黄淮海地区部分地块晚播情况,农业农村部推出抗湿晚播技术方案,明确晚播麦每迟播1天亩增播量0.5—1斤,同时限定北部最大播量不超过40斤、南部不超过35斤,既保障群体密度,又防范倒伏风险。江苏苏北地区播期普遍偏晚约10天,当地农业部门通过推广“扬麦34”早熟抗寒品种,并配套“稻茬麦免耕匀播”技术,全省累计应用该技术超1200万亩,亩均节省用工成本50元以上,目前苏北地区播种进度已近九成,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江苏苏州运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实现精准播种、施肥、镇压一体化作业,播种均匀度提升20%,每亩节省用种量达15%;新疆依托“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使新冬60号亩均单产较老品种提高100公斤,最高亩产达771.88公斤,连续刷新当地早熟冬小麦高产纪录。农业农村部派出的12个技术指导组深入一线,1700多名农技骨干手把手服务农户,推动良种、良法、良机精准配套,助力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型。这正是今年播种进度在逆境中实现反超的核心动力。
绘就“丰景图”,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冬小麦播种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牵系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大局。超八成的播种进度,较去年同期稳步提升,是田野间茁壮生长的希望,也是乡亲们口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江苏泰州探索“冬小麦+夏玉米”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结合“扬麦35”早熟特性与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示范田亩均产值突破3000元,较传统模式增收20%。江苏、山西当前冬小麦播种进度分别达近九成和超九成,均高于去年同期,两地通过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江苏今年已发放中央和省级种粮补贴超4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农户12万户,有效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从补贴支持到保险保障,从技术培训到农机服务,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底气、有干劲,推动播种进度与种植质量同步提升,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愈加牢固。
冬小麦播种进度突破八成并逆势赶超去年同期,是各方协同发力的成果,更是我们迈向农业强国进程中坚实的一步。随着后续田间管理措施的精准落实,这片片麦田必将在来年盛夏结出金黄硕果,持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黄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