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李林
当前,全党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理论宣讲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此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不仅是理论的传递,更是吹响行动的号角。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全会精神的“宣讲员”,深入浅出讲透全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基层实践中绽放时代光彩。
在宣讲内容上“走深”,让全会精神宣讲在“接地气、沾泥土”中更富感染力。理论宣讲若脱离群众话语体系,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全会精神的“翻译官”,用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语言来传递党的声音。一方面,要真正沉入基层一线,善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用“小故事”诠释“大情怀”,以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解读“十五五”规划的深远意义,把全会精神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语言。另一方面,要实施“分众化、差异化”宣讲策略,深入了解并掌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需求及关注重点,把全会精神讲在点子上、落在关键处。
在宣讲形式上“走新”,让全会精神宣讲在“鼓干劲、冒热气”中更具吸引力。传播方式的创新直接决定着宣讲的覆盖面与吸引力,唯有善于运用新形式、新媒体、新载体,才能让理论宣讲焕发时代光彩。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搭建平台,把理论宣讲台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分众分时开展“精准滴灌”宣讲,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群众提问”“建言献策”等环节开展互动,把宣讲工作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结合起来。要主动顺应数字化潮流,善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指尖上的宣讲课堂”,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故事。要创新运用“理论+文艺”“故事+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善于从火热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全会精神,推动理论宣讲“出新”更“出彩”。
在宣讲成效上“走实”,让全会精神宣讲在“聚人气、汇民力”中更显生命力。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全会精神从“纸上”落到“地上”,让群众感受到宣讲带来的实际变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效果导向、聚焦民生实事,讲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并将宣讲现场作为倾听民声、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的“小心愿”作为改进工作的“风向标”,精准捕捉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共性关切,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以生动的宣讲赢得受众、凝聚群众、温润人心。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紧盯群众烦心事、日常事,将宣讲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复盘”的办事实践,从而增强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宣讲内容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确保全会精神在基层沃土中落地生根。(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