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线上一列飞驰的高铁穿村而过,鹅子岸生态湿地湖面上鸥鹭翔集,联排美丽农居打造现实版诗意栖居,千亩高标准农田里摇曳着金黄的稻浪,准备冬眠的黑斑蛙呱呱叫着,不时跃出田间……”,咔嚓一声,这幅“锡西水乡图”定格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秋冬之际,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吸引着大批向往“诗与远方”的游客。
南依京杭大运河、西连五牧河直通长江,坐落在沪宁线中心点上的万马村,全村水网面积1000多亩。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曾经迷茫找不到“出路”,村民外出打工,土地荒废薄收,产业零散无序。如今,村容村貌全面蝶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成为沪宁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刚刚卸任的村书记赵志诚说:“万马村依托‘土特产’找准了路子,逐渐摸索出一条振兴路。”
“土路子”的生动模样
驱车行驶在锡西大道上,在洛玉路附近,一处现代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格外吸睛,万马村“乡村振兴馆”大字矗立道路一侧,“画风”从宽阔的锡西大道突变成现代村落的“水田宅”。“这座乡村振兴馆里藏着万马村这些年的蜕变史,而让村子加速振兴的契机,还要从‘土’字说起。”赵志诚迫不及待地要带记者走一走万马村的“观光线”。
一侧是大片金黄色的水稻长势喜人,一侧是稻蛙共生示范基地,田埂上精心制作的“稻草人”“大草帽”等稻田客厅景观装饰充满野趣,“心安万马,自在原乡”大字吐露出游客来到万马村的心声。“这幅景象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前不敢想象。”赵志诚回忆,前几年,村民不愿种地,蜂拥去附近厂里打工,土地被个人“发包”,由于没有规划、滥用农药导致大片土地板结,“要想村子好起来,先从土地着手”,赵志诚和村委们暗下决心。
聘请规划设计院、农科院专家进村做规划、“开药方”,大刀阔斧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万马村开始走向“新生之路”。“从小田变成大田以后,我们又对全村道路、环境和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脚下这条田间观光路就是前不久刚刚建成的。”赵志诚指着眼前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说,“现在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和专业的乡村振兴公司,打造‘一核三村三园’空间布局,从种什么到如何种、如何销全链条整体规划,粮田开始变‘良田’。”
眼下,万马村建成高标准农田52.7公顷,拆除腾退25家分布零散、效率低下的企业,清淤1000余亩河湖,全面盘活低效闲置用地,释放生态红利,乡村振兴在万马村有了生动模样。
“四方共建”的解题思路
“我们在洛社镇上有房,但是还是愿意住乡下的小洋房,这环境城里可比不了!”说这番话的是万马村村民周志平。2022年,万马村聘请专业乡村振兴公司“操刀”,集中翻建一批“新江南人家”美丽农居,“当时看到设计效果图后,立即决定翻建,既保留了老房子周边的自然环境,还精心规划了花园,拓展公共空间,增加服务设施,堪比城里的别墅,一户40万元就能选二层独栋洋房。”从周志平满脸笑容中不难看出,住了一年多后,他更加坚信当时的决定。
300多套美丽农居围合成的一处处诗意居住单元,不过是万马村全域特色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开车沿着村道走,才真正感受到一个水乡的“蝶变”:利用怀旧老物件、青砖灰瓦等造景铺路,采用本地适生品种增花铺绿,在现代农业种植空间营造“打卡”消费场景,60多个鱼塘集中退渔整治,污染较重的作坊被关停,修复白荡、鹅子岸30.14公顷生态驳岸。初冬到来,迁徙的候鸟在湖面点水振翅,两岸绿水环绕、游园包围,“水田宅”一体宜居宜游的水乡体验令人直呼:这不就是向往的田园生活吗?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村里每天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打卡观光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攀新高。”赵志诚翻看手机里游客露营、采摘、观光的热闹情景不禁感叹,当时与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牵手”,邀请村民深度参与,对整村集中规划治理,为产业寻找上下游,一步一个脚印打造新万马,这条路看来走对了。
乡村规划专家认为,万马村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在密集的水网上打造“水韵原乡”,呈现诗意村庄的“全域振兴”,这条由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四方共建”的特色解题思路,也为苏南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乡村振兴的“万马故事”
“枇杷中的‘奢侈品’,单果只有几克到十几克重,用万马村达到Ⅲ类标准的河塘水灌溉,带有大自然的芳香味……”滑动抖音视频,万马村曹恬久溪生态农场“曹大叔”今年6月卖珍珠白玉枇杷的短视频下,“热气腾腾”的点赞留言让人情不自禁想要到农场体验采摘、尝鲜。
如今,这样的家庭农场在万马村有50多家。“几乎每个农场主都会直播带特产,还有一些网红博主来体验带货。”赵志诚说,村里的家庭农场还流行横向“联姻”,客源互送,比如老客户想采摘或买新鲜的草莓,自家不种的,也会推给其他种植户,共同把万马村的家庭农场做大做强。据悉,万马村家庭农场目前已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说到万马村的产业,绕不开“六次产业示范园”,“六次”是指一二三产业相乘,缺任何一产结果都是“零”,“这体现了万马村三产联动发展,打通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的决心。”赵志诚介绍,园区建有大棚种植区、家禽家畜养殖区、绿色体验区,豆腐、油皮、传统手工艺作坊,以及民宿、码头、亲水平台等观光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形成从生产、加工、行销到服务完整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1月的万马村正赶上千亩水稻收割,走在田间观光路上,无锡城建发展集团乡村投资振兴公司的沈成杰指着北面一块空地说,未来这块地将打造2万平方米的“原乡驿站”和“田园总部”,吸引农业产业研发、文创、康养等品牌落户,游客也能来此体验“诗与远方”,通过数字技术感受一粒米、一颗果的“成长路”。
依托“土特产”找准了路子,这几年村集体收入从400多万元提高至8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万多元提高至5万元。“给游客一个到惠山站下车的理由!”已接任六次产业示范园办公室主任的赵志诚说,万马村地理位置优越,希望通过乡村振兴让“田园”变“花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沪宁线中心点上书写乡村振兴的“万马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