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19:30,江阴音乐厅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期待,流淌的琴音编织成一片诗意星河,“此声归来”缪青古筝独奏音乐会在此华美上演。当缪青及她的学生们以古筝为笔,钢琴作序,舞姿点睛,缓缓展开七阙乐章的画卷时,观众仿佛被带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作为从江阴走出的艺术家,缪青以精湛琴艺重返故乡。一曲曲悠扬琴音不仅为现场观众打造了一场兼具情感温度与艺术高度的听觉盛宴,更以音乐为笔完成了对故土的深情告白,让江南文脉的温婉与灵动在旋律中诗意交融。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随着开场曲《渔舟唱晚》的琴弦轻颤,娄树华笔下的烟波浩渺在缪青师生们的古筝间流淌而出。古筝的悠远,仿佛夕阳下的粼粼波光,又似远山间的淡淡暮霭。灵动婉转的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入江南水乡的温婉意境中,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随后,《云裳诉》的缠绵悱恻在缪青、徐桐洲的古筝与钱伟翔的钢琴间徐徐铺展。周煜国的这首作品,在古筝的揉按之间,诉说着千回百转的情感;而钢琴的伴奏,则为这古老的诉说增添了现代的呼吸节奏。


李萌的《抒情即兴曲》带来了当晚的第一个惊喜。彭捷的舞姿随着缪青的古筝声起伏流转,音乐与身体语言在此刻合而为一。舞者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伸展,都仿佛是古筝余韵的具象化,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诗篇。


上半场压轴的《八面风》,由缪青与张佳康分别执掌多声筝,展现了李萌作品中铿锵多变的音乐性格。多声筝的特殊构造让音乐的可能性得以扩展,传统与现代在此激烈碰撞,却又奇妙地和谐共存。
现场
独奏、重奏、齐奏等
多元艺术形式
串联起传统与当代的古筝发展脉络
每一首曲目都赢得了
观众的热烈喝彩

《闲居吟》以刘天华的原作、范冉的改编版本,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更为内省的音乐空间。缪青与师生们的演奏,将这首作品中蕴含的文人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粉墨江南》作为整场演出的重头戏,由三个各具特色却又浑然一体的部分组成。《声声慢》在刘洋的旋律与崔开潮的词句中,经由缪青的改编,呈现出别样的江南情致;赵雪莲的评弹演唱吴侬软语,一吟三叹,犹如一缕来自江南深巷的清风,与古筝的典雅音韵缠绕升腾,为这首作品注入了更为浓郁的地域灵魂与古典意境。《红楼梦》选段在王立平的原作基础上,加入了任晨洁深情的朗诵,音乐与语言的交织令人动容;而源自锡剧曲调的《双推磨》,则成为整部套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两位来自“小锡班”的学童登台演唱,他们清亮稚嫩的唱腔,带着未经雕琢的纯真,与缪青娴熟沉稳的古筝伴奏相映成趣。

当李萌的《铜鼓舞》响起,多声筝与钢琴的再次合作,为整场演出画上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句号。钱伟翔的钢琴与缪青的多声筝相互呼应,仿佛古今乐器在这一刻真正实现了心灵的共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场名为“此声归来”的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缪青与她的团队用七阙乐章证明:民乐的传统风骨与当代灵思并非对立,而是在创新中相互成全。古筝的弦音流转间,我们听见了过去,也预见了未来。
江阴音乐厅内的每一次掌声,都是对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最真诚的回应。在缪青与师生们的指尖与琴弦的私语里,我们共同品味了民乐的新境——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既传统又现代,既东方又世界。

本场音乐会打破了高雅艺术的“高冷”形象,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前来观赏,精彩绝伦的演出,为市民呈上了一场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大餐,真正实现了高雅艺术从“殿堂”走向“民间”,让音乐的魅力与艺术的种子在每一位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挖掘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策划举办更多形式丰富、内容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江阴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