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别烦我,我在看球。
最滚烫的呼吸、最炽热的目光、最激情的呐喊,将汇聚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夜空。不知90多分钟热血鏖战后,南通和泰州哪家将捧起首届“苏超”冠军奖杯?
13个城市,175天,85场比赛,516名球员,线上线下无数球迷……那些奔跑的身影、欢笑与眼泪交织的画面,从盛夏延续到深秋,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记忆里。
一场省级业余联赛,竟爆发出不输世界杯的能量,以至众多网友将2025年命名为“苏超元年”。
那么,何以“苏超”?
(一)
“苏超”的生命力,源于将足球回归于人的本真,让赛事真正属于人民。
从5月10日揭幕战“门票送不出去”的窘境,到一个月后“一票难求、频上热搜”的盛况,“苏超”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从无人问津到现象级赛事的跨越。这种转变,源于一个“真”字。
首先,球员鲜活真实,赛场没有距离。516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仅29名,其余是85名大学生、69名高中生,以及3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程序员、外卖员、教师、工人……当他们脱下球衣穿上工装,就是你我身边的平凡面孔。
其次,比赛态度真诚,拼搏不掺杂质。“谁行谁上”“没有假球,全是‘世仇’” “可以被击败,但不能被打倒”——“苏超”的球员不拿高薪,却比许多职业球员更拼。拼搏第一,其余都是“其次”,有网友感叹:“这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参与氛围真实,人人皆是主角。场上球员奋力拼抢,场下球迷呐喊助威。项目经理与工人并肩作战,局长与市民一同挥旗。懂球的、看热闹的,心跳同频,激情共振。球场边的广告牌上写着“容得下理想,也容得下烧烤”,座位席上的观众在震天的声浪中“去去班味儿”,找回纯粹的痛快。
从“村超”的万人空巷到“苏超”的全网火爆,一次次印证:体育的生命力,根植于民间。人们厌倦了功利化的竞技表演,渴望回归体育本真,寻求纯粹的精神慰藉。“苏超”,让足球重新回归足球本身。
“苏超”为何赢得人民的热爱?我们不妨回味一下这句话:人间烟火就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就是最好的表达。
(二)
“苏超”的持久热度,不靠流量炒作,而靠热爱的内生动力。
有人说“苏超”热度在消退,事实却恰恰相反。赛事如秋枫,正愈燃愈烈。这背后,是纯粹的热爱在推动。
热爱的核心,是球员的初心不改。“进一球”的执着、“拼到最后一秒”的坚持,源于516名球员不问出处、只凭初心的参赛动机。没有打卡上班,也没有绩效考核,他们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投入、更真诚。
热爱的延伸,是球迷的全情投入。它是下班后直奔球场的坚持,是雨中观赛的执着,是赛后主动清理看台的自觉。透过这些画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球赛的热度,更是热爱的传递与共鸣。
热爱的升华,是赛事组织的人文关怀。城市主官躬身入局为球队加油;赛事时间为方便球迷调整至夜晚;场地因观众增多及时更换——组织方“宠粉”式的服务,让热爱得以安放。
这份热爱,最终超越赛场,成为社会温情的载体。青海小球迷曼拉杰圆梦“苏超”,在球场上与看护他的医护人员重逢;淮安队邀请盲校学生触摸奖杯,现场志愿者提供赛事讲解;南京队员为小球童挡雨——“苏超”早已超越足球,成为热爱的汇聚地。
当热爱成为驱动力,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永远选择为热爱奔跑。
(三)
“苏超”的破圈之道,在于用共情打通传播,让赛事成为情感连接器。
无共情,不传播。没有段子和梗,没有城市文化的深度参与,“苏超”或许就不是今天的“苏超”。媒体为“苏超”造势,“苏超”为媒体引流,形成“媒体出力、赛事出圈、江苏出彩”的多赢格局。
传播的根基,在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激活。5月25日宿迁对阵徐州,关于“楚汉之争”的讨论点燃了“十三太保”“散装江苏”等根植于江苏城市文化的网络热梗。次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成立“木更工作室”,以专业姿态介入民间叙事,实现“梗文化”的引导与升华。随后,“苏超”频道上线,“苏超有梗”“苏超对歌”等等内容持续引爆话题……
传播的广度,依赖于多声部、立体化的传播矩阵。5月28日,“南京发布”推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展现出政务新媒体的话语活力。在此期间,主流媒体、商业平台、自媒体与球迷社群共同编织起一张传播网络,推动“苏超”从体育事件升级为社会文化现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的聚焦,则进一步将其推向全国视野,完成从“地方叙事”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的价值跃升。
传播的定力,源自面对争议时不回避、不失语的真诚姿态。当南通队因连胜遭遇“职业化”质疑,新华日报以《“南哥”炼成记》从容回应,通过呈现其扎实的青训体系与群众足球土壤,将舆论焦点从“身份之争”成功引向“根基之辩”。真实,成为消解质疑、巩固信任的最强音。
当玩梗成为风潮,媒体适时倡导“比赛第一,文明也第一”;当城市竞争白热化,舆论转而探讨区域协同与“十三太保”个个能打的深层逻辑。由此可见,“苏超”已经成为媒体的“试金石”:接得住情绪,才能引得来流量;设得了议程,才能引领而非追逐。
玩梗有道,流量有根,正是“苏超”传播的成功密码。
(四)
“苏超”的成功,表面是赛事出圈,实则是江苏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中国足球而言,“苏超”并非首个省域足球联赛,此前已有省份有过积极探索;“苏超”之后,不少地方也在争相组织城市联赛。但为何是江苏?为何是“苏超”?
答案也在于江苏坚实的协同发展基础。“谁也不服谁”的调侃背后,是“个个都能打”的底气——苏南苏北均衡发展,县区特色鲜明,交通网络密布,体育设施完善。这是“苏超”得以成功的坚实支撑。
更深层的,是城市间的协作精神。苏南苏北的差距曾经很大,但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南北共建园区、城市联盟协作,铸就了今天“十三太保”个个能打的局面。其实,“十三太保”之间哪有什么仇和怨,有的只是一个“情”字。说到底,“人人想当南哥”,争的是上进,不是高下;共同成就“苏大强”,靠的是协作,不是独行。
这种精神在“苏超”期间得到了生动体现。“十三太保”激战正酣时,湖北黄石在城市地标大屏亮出标语:“2020,你们为我逆行;2025,我为你们打Call!”五年前,“散装”的江苏十三市聚成一团火;五年后,同样的精神在绿茵场上延续。
“苏超”让人们看见:一个地方的发达不仅是经济繁荣,更是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
(五)
“苏超”决赛的哨声,是终点,也是起点。那一场场属于普通人的比赛,早已在人们心中点燃了不灭的火种。
所以,何以“苏超”?因其真,所以动人心;因其燃,所以聚人气;因其凡,所以见不凡。
一个“苏超”还远远不够。愿“苏超”不止在江苏,不止在绿茵场,还能在更多城市、更多领域、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愿每一个在生活里默默奔跑的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球场”上,踢出一粒属于自己的“进球”。
今晚,你看球不看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