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开赛至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破竹之势成为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当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化身绿茵场上的球员,当一张不足20元的球票撬动数百亿消费,“苏超”不仅重新定义了体育赛事的边界,更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重价值。

还记得你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关注“苏超”的吗?回望“苏超”的爆火,靠的不仅仅是足球场上“真刀真枪”的“武踢”,更靠球场外“你来我往”的“文踢”。江苏“十三太保”人均“梗王”——无论是苏州、扬州的“诗词Battle”,还是徐州、宿迁的“楚汉争霸”,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创意互动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让“苏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解读,“苏超”为什么能够成功?其关键原因在于给大众提供了情绪价值,戳中了地域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它没有把城市差异变成对立冲突,反而是以调侃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狂欢,强化了‘我来自哪里’的身份坐标。江苏多元共生的历史积淀也为这样的调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城市之间‘谁也不服谁’的竞争基因,成就了‘对抗式合作’或是‘竞争性团结’的格局提升。”

“苏超”不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一次江苏地域文化的集中展演。盐城八大碗水街店经理张天银就观察到,随着“苏超”赛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球迷不仅是来看球,更是来体验城市文化,探访当地景点、品尝特色美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最让我感动的是盐城和常州比赛那场,第二天中午,常州球迷来我们店里用餐,我们看他们情绪比较低落,就主动送了一盘果盘。结果后来我们在点评软件上看到他们长长的评价,说‘虽然比赛输了,但被这座城市的善意暖到了’。这件事让我特别触动,足球不只有竞技,更有人情味。”
当文化认同转化为消费热情,一场业余足球联赛能掀起多大的消费浪潮?据江苏省商务厅统计,自5月10号开赛至10月8号,全省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达108.85亿元,同比增长34.03%,客流量同比增长31.9%。这个从江苏土壤中“长”出来的赛事IP,让群众体育热情与城市经济活力交织汇聚,激荡成一股奔涌向前的“新流”。

“苏超”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一种“人人参与”的生活方式,政府、商家、市民的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赛事期间,江苏多个商圈、景区推出打折、免票等组合优惠,通过一张观赛“票根”的撬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为方便非自驾游客,不少城市开通了高铁站直达观赛场地和热门景点的免费巴士;一些城市的政府和公共停车场对客地城市牌照的车辆提供免费停车服务;举办因地制宜、烟火气十足的观赛配套活动。许多江苏企业更紧紧抓住了赛事机遇,抢订单、拓市场。江苏赛斯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跃说:“苏超赛事的持续火爆,也让足球场馆、青训基地等建设需求激增,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机遇。订单量比往年这个时候,增长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苏超”的爆火,可谓是一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精彩路演。如何将这一记“人文经济学”好球延续下去?丁宏认为,“苏超”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文化不是经济的点缀,而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应该去思考如何找到“人文经济学”的破局点,通过激活文化基因、构建生态系统、创新消费模式,实现从“文化认同”向“价值共生”的跃迁。
丁宏表示:“一方面,要注重把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传播的情绪载体,在商品和服务中深度植入地域文化符号,让消费者产生归属感并自觉成为品牌文化的传播者。一方面,要注重在文化消费中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苏超’的成功在于以‘欢乐足球’‘草根足球’的定位吸引广大市民的参与,让足球真正回归街头巷尾。文化消费只有在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上下功夫,才能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升级为价值共创者,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生态体系。此外,要注重提升文旅体商服务的品牌价值。在当前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塑造个性化品牌或IP是破局关键。要以文化基因和现代审美结合为内核,加快打造具有吸引力、辨识度的文旅体商IP,实现品牌价值、商业空间和经济潜力的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