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粮票,勾起半生回忆;一张现烙的馍,带来一日营收。10月3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采访团走进徐州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从一个贫困村到如今的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梁堂正上演着一场“乡村焕新”。


秋天的乡村格外吸引人,从徐州市区赶来的尤阿姨和朋友相约来到梁堂。村口的大戏台上,一台柳琴戏正在上演。“一直想来的,听说这里不错。我们走到这里,突然发现这还有一个戏台,还有演出,完全没想到,真的很有意思,挺好的。”

沿着彩虹路往村里走,村民薛偏的“怀旧供销社”里,老式收音机、各式的粮票吸引着游客驻足。“让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重新感受一下这样的小店,让我们90后的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父辈或者祖辈小时候的商店是什么样子。有一个老姐姐来了以后说,站在这个地方她眼泪都要出来了,真的感受特别深,她站了几十年的供销社的柜台。”薛偏说。

这个位于徐州张集镇的普通村庄,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形”。
张集镇镇长肖山介绍,梁堂有着600多年历史,入选了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又紧邻徐州方特乐园及徐州园博园,有这样的资源禀赋,加上村里的农产品特色,他们下决心打好这张旅游牌。“村里有800亩地,我们种的叫油葵。在老油坊,自己榨的葵花籽油卖19块8一瓶,去年十一的时候卖了有2000多瓶。另外,我们打造了梁堂烙馍的品牌,给市里的一些餐饮店供货,带动乡亲们老百姓一起,节假日期间每天能增收个三四百元。”

但梁堂不满足于只做旅游“过道”。如何将游客“引进来、留下来、带消费”,成为村庄发展的关键课题。依托区位优势、国企运营与村民创业的“三重奏”,梁堂村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路径。
在徐州铜山区产融集团和当地合作下,民宿、咖啡馆等业个态相继推出,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史成成说,梁堂的民宿一共23东32间房,今年春节第一批田园风格的房间推出试水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节假日期间民宿预定非常火爆,主打猫咪特色的咖啡店也是一个自营品牌,线下不仅收获了一批爱猫顾客,线上小红书也有一定流量。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运营理念。在梁堂,国资企业选择直接管理,积极适应市场化转型的探索,同时让当地村民的钱包真正能够鼓起来。“我们梁堂村现在没有过多的商业化,这个是我们区别市场同质化的特点。无论是整个村运营,还是民宿,其他商业业态,我们都没有脱离村民的生活,我们所有做的大型活动,采用的人、物都是就地,当地用人。”史成成说。
如今梁堂村村民人均年收入4.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原先不足30万元增至96 万元。今年十一节假日期间,接待游客16.4万人,收入185万。


“还挺好的,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村子非常漂亮,设计的很周到。”听了戏,品一杯村咖,从徐州来的尤阿姨找到了一份有着“乡愁”的惬意,这样的场景相信在梁堂会越来越多。
小小的乡村,焕新后的肌理既是时代的脉搏,也有乡土中国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