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均涵盖其中,承载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来源。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今年全国已有449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各地聚焦老旧街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专项体检,体检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让人民城市朝着更优、更美、更好的方向稳步前行。
城市体检的“深度”,镌刻在历史文脉的传承中。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建筑、老街区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首钢园的炼钢高炉化身网红打卡地,曾经的“工业锈带”跃升为“城市秀带”,钢铁的冷峻与现代设计的灵动在此碰撞出独特魅力;湖州小西街保留着“河绕房、路贴河”的肌理,老字号茶馆与新潮咖啡馆隔街对望,江南水乡的灵秀在时代交融中愈发鲜活;常德老西门重现被掩埋的护城河,让流水再次穿城而过,市集的喧嚣与共享菜园的烟火气,共同唤醒了深植于心的乡愁记忆。实践印证,保护好真实的历史文脉与建筑遗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千城一面”,让每个城市都保持独特气质。
城市体检的“温度”,体现在市民诉求的回应里。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既是城市最亲密的“观察者”,更是城市更新成效最权威的“阅卷人”。老百姓对“爬楼之苦”的无奈、对“买菜之远”的不便、对“养老之难”的焦虑,正是城市体检最该聚焦的“靶心”。若只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城市,忽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城市更新便容易陷入“自弹自唱”的尴尬。因此,更新必须“量体裁衣”,老旧城区重在“补短板”,推进适老化改造与公共服务配套;新兴区域要“优布局”,聚焦路网畅通与资源均等;工业城市则需“促转型”,统筹产业升级与生态修复。只有将百姓的“急难愁盼”列为体检的“核心指标”,才能使更新举措精准对接人心,将“民生工程”切实办成“民心工程”。
城市体检的“远度”,锚定在可持续发展的航向上。城市发展,必须平衡当下需要与长远未来。当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粗放式扩张的老路已行不通。城市体检通过对生态承载力、基础设施韧性、产业布局合理性等关键指标的量化“诊断”,为城市转型提供了科学“导航”。成都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纳入评估,深圳对工业区复合利用效率开展专项调研,无不彰显着以体检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前瞻视野。同时,通过对社区养老、托育等软性服务的持续关注,城市正在构建“全龄友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来的人口结构变化预留弹性空间。这种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模式,正推动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的“外科手术”,转向循序渐进、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生长”。
无体检,不更新。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回望,城市体检工作已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深化阶段。未来,只要持续用好城市体检这一“利器”,紧盯“小切口”、做好“细文章”,就能让城市在更新中不断焕发新活力,真正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