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进入尾声,无锡队的持久努力在热烈绽放后,收获不留遗憾的结局,但城市的坚持并未止步——16年前,国务院批准在无锡设立中国首个国家级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发展锚定起点;就在上个月,国务院批复的《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再度为无锡点题“物联网”,支持无锡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建设车联网先导区。
产业风口瞬息万变,人工智能重构技术逻辑,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无锡还在坚持什么?答案藏在其物联网产业的深耕历程里:凭借战略定力,无锡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完成了从“首航”到“领航”的蜕变——2024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上营收达2517.8亿元,同比增长4.8%,产业规模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Part 01
特色路径引领产业创新
对物联网产业的打造,无锡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生态培育”的特色路径,“物联网之都”的名片愈发亮眼。
近日,天安智联入选2025年度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开启发展新阶段。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的链主企业,天安智联的“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属于“工业六基”关键软件。扎根无锡,天安智联实现飞速成长,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5%,稳居行业前三。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无锡为车联网产业搭建的优质发展土壤。作为国家首个车联网先导区、首批“双智”试点城市,无锡去年获评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如今,无锡车联网场景已实现迭代升级:汇聚全域2458个路口信号灯数据、160个点位视频感知数据、193个点位雷达点云数据,成功完成从“道路级控制”向“车道级控制”的跃升。紧抓这一机遇,天安智联中标成为无锡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总集成商,并在今年4月与链上企业四维图新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项目高精度动态地图建设。
场景为技术设定“靶心”,应用牵引产业集聚,天安智联的成长正是无锡物联网产业培育的缩影。
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链上集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上市企业83家,物联网技术应用已覆盖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今年1—8月,无锡物联网产业规上营收达1921.3亿元。

坚持创新突破与场景深化“双轮驱动”,无锡物联网企业持续攻克产业链上关键环节。今年7月,龙微科技四款型号的压力传感器产品获颁德国莱茵产品合规证书,标志着其创新能力得到国际认可,产品有望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
这家深耕压力传感器领域十余年的无锡本土企业,此前已填补国内MEMS/MSG压力传感器芯片领域空白,如今更是率先实现车规级压力传感器国产化突破,打破德国博世、美国森萨塔等国际巨头在部分关键车用传感器领域的长期垄断。
一组数据印证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硬实力:2019年以来,无锡物联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项15项,年均授权发明专利2000多件。此外,无锡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研制生产、异构感知融合、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等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航天新气象、中科光电、海澜智云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在此扎堆涌现。
Part 02
顶层设计构建链式支撑
要探究无锡的坚持,就要理解无锡的选择。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给长期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模式敲响警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至,地方经济再次遭遇冲击——作为传统制造强市,无锡的头上一直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是继续在传统制造业中艰难谋求有限的增长空间,还是依托创新升级,在阵痛中实现经济转型?”一道必答题摆在无锡面前。物联网成为了那个关键“转折”。伴随转型决心而来的,还有难得的战略机遇:2009年,国家层面提出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1月,无锡获批建立全国唯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重责与重振产业雄风的使命,共同构成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价值锚点”,推动其迈入高速发展期。

如今,无锡物联网产业已成为该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无人区”开拓产业疆域并非易事,投入时间只是基础,对产业逻辑的深刻把握才是核心。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无锡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要点+四张清单”的链式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要素保障。
在产业结构布局上,无锡聚焦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深耕细作,已形成覆盖信息感知、传输组网、计算存储、应用处理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空间布局上,无锡持续夯实“一核两翼多元”格局——以新吴区为核心,梁溪区、滨湖区为“两翼”,锡山区、无锡经开区等地区协同发展,实现因地制宜、分工协作。
物联网的技术赋能,也成功让无锡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在“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的持续推进下,无锡已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26个、省先进级智能工厂28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持续攀升。

今年9月,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成功上榜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主体名单;其推出的“AIoT+模数融合产品”——“锡望”,已在钢铁加热炉精细化治理、产仓智能接驳、智能教培等小切口垂类场景中落地应用并通过验证,持续放大物联网对制造业的“乘数效应”。
Part 03
筑基融合谱写产业新篇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风暴席卷全球,“AI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共识,有人提出疑问:“再讨论物联网,还有必要吗?”无锡用实践给出肯定答案——依托物联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城市智能生态,AIoT的融合魅力在锡绽放。


在长宁社区,智能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成为老人的“贴心陪伴”,它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捕捉身体状态,可结合AI算法实现跌倒预警,为居家养老筑牢安全防线;



在智慧农业领域,长三角国创中心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研发的AI农业机器人,借助物联网设备采集田间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再通过“AI大脑”精准预测作物产量,让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精细化;

朗新科技研发的“朗新九功”AI能源大模型,依托1000亿级高质量预训练数据,为拥有全国超2200万注册用户的“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提供稳定支撑,推动能源服务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为AI提供‘养料’,AI为物联网赋予‘智慧’,这种‘数据+算法+传感器’的融合,是当前技术落地的核心思路。”业内专家评价。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也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挖”的质变,“与新技术、新场景、新生态的融合,是保持物联网产业活力的秘诀所在。”
既不放弃主业,也不错过风口,无锡善用自身优势打开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门”。今年4月,无锡接连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等6个人工智能产业配套政策,为新技术的应用确定了顶层框架。其中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就提到,依托物联网重点产业集群现有基础,强化“创新引领+应用牵引”双轮驱动,依托物联网产业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优势等,吸引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企业落地。

不仅是人工智能,锚定具身智能、商业航天、脑机接口等多个热门未来产业领域,无锡物联网技术实时更新“适配”新的产业环境。今年9月,无锡智立传感AI六维力传感器完成全球首发,该产品搭配AI端侧芯片,实现了数据处理效率的大幅提升,融合AI算法实现自校准,适用于协作机器人的柔性操作、人形机器人的步态平衡控制等多个领域。
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上,无锡从不吝啬。2022—2024年间,无锡累计投入市级扶持资金1.3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55亿元,支持物联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项目328个,覆盖航空航天、智能工厂、智慧交通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