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兴化市东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成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村落。这份世界级认可,不仅是对一座水乡村落的肯定,更是我省乡村振兴实践的国际回响,其背后蕴含的“美丽密码”值得探寻。
生态基底的坚守,是东罗村文旅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交会地,东罗村的垛田是先民“垒土成垛、防洪耕种”的生存智慧结晶。东罗村深谙“双遗产”的无价之宝,始终恪守人水共生之道,将28%的水域面积与57.19%的绿化覆盖率完整保留,让湖荡湿地成为东方白鹳、白琵鹭等42种鸟类的栖息乐园。这种生态基底,是乡村旅游独特的竞争力。这启发我们,生态基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守护底线,不是束缚,而是为旅游乡村守住了珍贵的家底;唯有生态常青,乡村的美丽才能持久,乡村振兴的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文化基因的活化,是东罗村文旅建设的魅力核心。东罗村建起“东罗秋实”展览馆,老农具、旧照片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乡村变迁;连续16年参与的千垛菜花节、承办的农民丰收节,让田间劳作升华为文化庆典;老礼堂经修复后成为文化地标、民国老宅变身咖啡馆、垛田农耕技艺化作研学课程等,让乡愁与诗意交融。若说生态基底是美丽乡村的“形”,那文化基因便是美丽乡村的“魂”,没有文化滋养,再美的乡村风光往往只是空洞的布景。这启发我们,文化基因是乡村的“身份标识”,让旅游乡村有了独特的辨识度;文化基因是乡愁的“情感锚点”,让美丽乡村有了打动人心的温度;文化基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引擎,让美丽乡村有了可持续的活力。文化“铸魂”,美丽乡村才能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有风光,更有故事。
共建共享机制的创新,是东罗村旅游经济的活力源泉。在东罗村,当地政府完善基建筑牢根基,通过社会资本注入专业力量打造“碧水东罗”IP,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建共享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形成“人人为乡村,乡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乡村旅游建设也就有了广泛群众基础。如果说文化是乡村“灵魂”,那治理机制便是滋养乡村的“血脉”。政府搭好基建“骨架”,社会资本注入运营“活水”,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绑定利益。这启发我们,旅游乡村建设需要长期运营维护,仅靠传统“输血式”治理,往往项目结束后便陷入停滞,而通过机制创新,让旅游乡村发展有了“造血”能力。治理机制的创新,本质上是为美丽乡村“活血通络”,唯有机制活了,旅游资源才能聚起来,村民才能动起来,产业才能带动起来。
东罗村的成功证明,美丽旅游乡村的魅力在于对自身特色的坚守与创新,当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治理机制形成合力,乡村便能既留住乡愁记忆,又走袁媛出发展新路,从而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这或许就是东罗村传递给世界的“美丽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