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冉冉过,佳节又重阳。10月29日,是2025年重阳节。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重阳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老节日,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敬老行动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即兴之举,而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我国自先秦时期就有敬老传统:《礼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汉代时,朝廷制定有“赐米肉”的养老政策,将敬老纳入法律;清代时,朝廷隆重举办“千叟宴”,在宫中宴请年满60岁以上老人,来体现对长者的尊崇……关怀老人,是延续千年敬老传统的精神内核。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发扬传统,以史为镜,树立正确的敬老精神,将敬老这一课题与时俱进拓展开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0岁。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意味着适老服务需求的增加,这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对老人的关怀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化作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温暖行动。
关怀老人,要筑牢生活便利、资源优待的基础保障。快节奏的当下,老年人现实面临着“吃饭难、出行难、就医难”的三难问题。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在相关问题上我国各地积极作为。在出行方面,全国各地积极投入无障碍环境建设,已完成1.3万个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台无障碍改造,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12万余辆,打造了4000余条敬老爱老城市公交线路。在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截至2024年末,国家设置了超过48万个家庭医生团队,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定期提供基本医疗和健康体检,对失能失智、行动不便且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全国各地共建设有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为了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各地多元并举破解老年人用餐痛点,通过“政府补、社会捐、企业让、个人掏”等模式,办好家门口的各类居家养老便民食堂,让老人花少钱吃好饭。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让老人生活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
关怀老人,还要破解他们精神孤独的时代困境。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大量青壮年追随时代浪潮外出拼搏,这也带来了数量空前的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成了不少老人的日常。对此,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努力破解老年人的精神困局,帮助更多老人融入新时代社会中。早在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就规划实施了“江苏高校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公布了首批17个“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这些试点高校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帮助老年人开展学习,重建社交网络。也是在2022年,广州市构建起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打造“半小时”老年人学习服务圈。在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让老人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这是更上一层楼的尊老关怀,同时也开启了银发经济的崭新机遇。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从古时提倡的“孝亲敬老”,到今天倡导的“生活保障”“精神陪伴”,对老年人关怀的内涵在新时代发展中不断深化、细化、优化着。“十五五”规划新征程即将开启,让我们接续奋斗,将敬老爱老行动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列车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哲韬、柳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