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江阴狮山湖畔的树下生活营地里,一场“好事花生”主题亲子活动热闹展开,大小朋友一起沉浸于田野丰收的乐趣中,亲手翻开泥土,收获秋天的惊喜。“10月以来,我们以农事体验为核心,推出了挖红薯、割水稻等活动,大型活动一次能吸引30组—50组家庭参与,基本来自无锡、常州市区。”主理人赵鹏介绍。
曾经,商业要素从城市向乡村单向流动,如今,这一趋势正在发生逆转。咖啡屋、茶室、营地、美学空间,这些原本由城市传导而来的新商业业态,凭借独特的乡野基因“反客为主”,成为吸引城市人潮奔赴乡间的强大磁极。乡村,已然成为消费新热土。
引力之变
乡村成为消费新场域
上午10点,刚开馆不久,众象美术馆馆长韩影便接到了预约电话,一组20人的团队定下了周末的手作体验活动。这样的场景,在这座阳山脚下的美术馆已是常态。
走进馆内,不见城市场馆常见的昏暗灯光与局促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洒满自然光线的展厅;开阔的草坪上,雕像与远山近树相映成趣,自然风光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被阳山的水蜜桃吸引而来,发现这里有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草坪、院子,可以摆放自己设计制作的雕塑,做自己想做的事。”韩影说。
发挥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一批小而美、个性化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在无锡的田野间、山脚下生长起来。它们不是城市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乡村经济新篇章。以众象美术馆为例,依托南头文化艺术村的自然底色,这里综合了餐饮咖啡、雕塑展览、非遗手作、艺术研学等多重功能,一年可承接上百场团建活动,过半顾客专程从无锡市区及常州、上海等周边城市赶来。这些乡村小店以一种微观的姿态,与标准化、连锁化的商业模式形成互补,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商业发展的一个个支点。
在吸引追求“松弛感”的城市消费者前来探索之外,乡野的自然特质也引发了城市商业体的争相模仿。无锡万象城利用亲水特性,打造88HARBOR街区,不定期举办市集、夜游等活动;南尖公园发展“南尖慢谷”公园商业,招引了奥莉挞挞、“植屿+”咖啡花植空间等,店铺均配备外摆空间,让顾客尽享运河风光;无锡首个公园式TOD商业综合体小站公园采用“盒子+街区”复合结构,打造“城市生活理想地”……乡村业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消费场景。
内核之变
业态锻造核心竞争力
秋日的江阴市徐霞客镇,金黄的稻浪间飘起缕缕甜香,稻田里的小院人流不息。面对乡村商业普遍存在的季节性客流波动,稻田里积极寻求突破,把淡季变为蓄力期,在淡旺季交替中完成自我迭代。今年夏天,店铺升级了土灶台、面包窑等新玩法,国庆中秋假期甫一亮相便引爆消费热潮,单日接待量突破60桌,展现出主动求变的强劲内生动力。
丰富的业态是持续发展的核心策略。从设计之初,稻田里就布局多元经营,将咖啡、鸡煲与亲子活动融为一体,多种业态相互赋能,构筑起抵御风险的“护城河”。主理人周文博道出其中的经营哲学:“在小城镇,单靠咖啡很难持续引流,因此我们定位乡村田园露营餐厅,走‘小而精’复合路线。”在他看来,单一业态抗风险能力较弱,更需要综合体验。如今店铺辐射的消费半径已扩展为一小时车程,突破了地域局限。
更深层的竞争力在于对乡村特质的挖掘,利用文化赋能提升体验价值。众象美术馆将桃文化融入非遗课程,开发出掐丝珐琅、金箔贴画等手作项目,既丰富了产品线,又能让游客把“阳山记忆”带回家。长泾镇蒲市村依托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的历史底蕴,打造“红咖”品牌,利用斑驳的老照片、静静陈列的军号与作战地图,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完成与历史的对话。宜帮菜博物馆餐厅以旧时街景、文化掌故和人间烟火活化地方美食文化,既是地域风情浓郁的主题餐厅,又是一座活态博物馆。
越来越多的乡间小店正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模式,在广袤田野间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用实践证明了只要找准方向,乡村同样能孕育出充满活力的商业形态。
价值之变
乡村定义消费新升级
“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而不是人与建筑。”周文博的话,道出了乡村消费吸引力的内核。谷喜自然美学空间通过改造废弃空间,营造出南法花园风的休闲时光;胶山脚下的多多花园内,四季花事更迭上演,人们在一草一木的生机里获得身心疗愈;无一空间借助户外场地举办草地音乐会、露天电影等活动,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交融……这些乡村空间之所以动人,正因其提供的不是人工堆砌的场景,而是天然存在、不可复制的生命力。
这与追求快节奏、标准化的传统商业形成本质区别。“以效率为主导的传统城市商业逻辑,难以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创新。”业内人士指出,乡村消费的吸引力,恰恰在于“地方性”与“真实性”。从田野营地里的农事活动,到“村咖”里的土灶体验,乡村小店售卖的不是剥离了背景的孤立商品,而是与脚下土地的环境、历史、文化深度绑定的氛围体验。传统视角下,乡村是城市的“菜篮子”“后花园”,是一个被凝视、被消费的客体。但如今的乡村逐渐成为城市生活延伸的前沿场域,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融合土壤,反向成为新的商业思维与价值输出的主动方。
这也揭示出消费升级的方向:让美好生活的门槛变低,让更多人能在自然之中、在文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一批生长于无锡乡野间的新场景、新思维、新生活态度,正在为城市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可能。(龚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