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里面有一册册的山水、一页页的建筑,更有渊深的历史、鲜活的文化。读城,犹如读书,读她的自然、社会与人文,读千年文明的传承与演进,亦读出了一代代人的奋斗、期冀、梦想与抱负。从大运河的桨声灯影到物联网小镇的数字脉动,从东林书院的琅琅书声到现代产业园的机器轰鸣,无锡这本书,正被更多人捧读。
遇见江南,读懂无锡。无锡市“读城”行动已经全面启动,从七大核心脉络出发,多维度解读无锡作为“至德名邦、运河水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的江南名城特色,深度探析无锡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逻辑,呈现城市的“可读性”。读城的过程不仅是城市文化巡礼,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身份重构,让每个生活在无锡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七脉读城”
从过去“走向”未来
无锡是什么样的?“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科技共生”是她给人们留下的最为鲜明的印象。如何让人们真正读懂这一城市形象?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市“读城”行动遵循“解读城市基因、激发文化认同、共创城市未来”的主线,深入解读城脉、文脉、商脉、水脉、园脉、艺脉、智脉七大核心脉络,生动展示无锡从深厚历史到璀璨未来的城市立体形象。循着清晰的脉络,“七脉读城”如同一张精心绘制的城市地图,引领人们一步步走进城市的深处。

一方水土筑一方城。读城,从城市脉络开始。无锡现存最早的地图、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毗陵志》上,无锡22个乡、山脉、太湖等都有标注,运河穿城而过。明代弘治七年的无锡县城图上,运河穿过城内,并形成从北到南的商业街。清光绪七年(1881)县城图,第一次反映出无锡龟背城的特点。城脉怎么读?“就是要读无锡的历史格局,读现代的城市规划。”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表示,无锡人自古至今利用地形与运河的走势,达到水、城、人和谐共生的实用效果,这是无锡城形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据了解,我市对于城脉的解读除了深入解读无锡城市规划体系及重点内容,还重点解读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现代地标建筑等城市脉络载体,展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时代精神。“我们将围绕解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明晰国土空间发展蓝图、实现实景三维数据建设三个维度,进行重点解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推出历史建筑保护、古树名木保护以及城市地图展示三个系列,推动城市规划从“专业话语”走向“公众认知”。
此外,读文脉将挖掘阐释地名故事、地方文献、名人往事等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文化精神;读商脉将展现传统老字号、近代工商业遗产、“465”现代产业集群所体现的城市经济活力与创新精神;读水脉将解读大运河、长江、太湖、二泉等水系塑造的自然生态本底与水文化特色;读艺脉将展现文化艺术、非遗技艺、民间工艺等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与匠心精神;读园脉将系统梳理无锡园林的历史文脉、造园特色与时代价值;读智脉将聚焦“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双核引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智慧动能。
七条脉络,宛如七根琴弦,共同弹奏出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江南新韵。
全城共读
从“行动”到“心动”
对无锡城的解读,从来不是一场独奏,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的全民交响。在无锡,不同群体正以各自的方式,阅读城市,认识城市,爱上城市。

年轻人正成为这场城市阅读行动的主力军。在团市委组织的“走读无锡”青年学习社线路研学行动中,青年们行走青年信仰之路、钱氏家风、古韵青瓷、5G织梦等8条主题线路,在实景实地中触摸城市肌理、感知时代脉搏。他们走进历史街区、名人故居、非遗传承基地、物联网小镇、海归人才社区等地,在感知历史的同时,也读懂了无锡面向未来的雄心。来自江南大学的留学生小王在参加活动后感慨:“通过走访天下第二泉、体验茶文化,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江南’。”
新媒体平台则让读城行动迸发出创新活力。今年是荣德生150周年诞辰,《锡商百年》系列短视频第一集上线,聚焦“兵船”牌商标背后的传奇历程。“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乡镇企业的发轫地,拥有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档案史料资源。”无锡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联合市工商联和自媒体共同策划推出了该系列视频,利用工商档案资料,结合现代传播方式,全面梳理锡商百年发展历程。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网络大V和优质人文博主等多方资源,推出一批小切口、有特色、具网感的网络传播产品,增强市民归属感、扩大无锡的知名度。

在我市集中启动读城行动之前,行走运河、阅读老建筑、园林品鉴、钟书夜读等线下、线上的活动已然常态化开展,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人群解读城市。“我们围绕历史建筑解读、工商游径活化、非遗传承创新、打造特色文旅线路等内容深入解读无锡,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联合苏州、常州、湖州推出的“江南工商文化跨省联游线”,已吸引跨省游客60万人次,带动文创销售显著增长。
读城行动正在催生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在惠山古镇,一场场研学课程让游客循茶圣陆羽足迹探访二泉,亲手体验惠山泥人、锡绣、竹刻等非遗项目。“以读城行动为契机,我们将持续深化‘二泉’文化品牌内涵,将‘品茗听泉’等特色场景常态化、精品化。”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景区在“天下第二泉”核心区域内打造了沉浸式品茗听泉体验区,深度融合“泉、茶、曲”三大元素,打造极具江南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景,形成“到无锡、品二泉、听二胡”的品牌认知。目前,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千余人次,影响力持续扩大。
赋能发展
从“读城”到“识城”
读城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对城市不同脉络的深入解读,让公众对城市有深刻的认识,不仅识其貌,更能认识其发展规律,认同其发展理念,进而让历史文化从遗产变成资产,从记忆转化为动力。而随着读城行动在无锡系统展开,也将为城市各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重塑城市的发展逻辑。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的系统解读,展示无锡产业链条的现状及分布,全面提升和呈现无锡现代产业集群的韧性与活力,让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市水利局引领公众“品读水城共生关系”,呈现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地域特质,同时,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水环境协同建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年底前将发布《无锡市传统村落图志》,推动乡村建设与文旅融合,将农居建设与乡土文化展示相结合,助力提升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让读城行动成为联结人与城市、人与人的情感纽带。“我们也在努力让更多观众为了一部戏而奔赴无锡,认识无锡。”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广旅游局、市文联共同启动“艺脉读城”行动,围绕“影响世界的无锡人和事”开展文艺创作,进一步升级打造太湖文化艺术季、星期广播音乐会等文化品牌,同时,启动“倾听无锡”“印象无锡”“一典籍两大系”系列城市记忆工程,让艺脉薪火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也在为读城行动注入动能。实景三维无锡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搭建完善,青年读城计划深入实施,这些举措共同推动“读城”从纸质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未来,市民游客或许只需一部手机,就能通过AR技术在古迹现场复原历史场景,在虚实融合中感受无锡的千年文脉。
城市这本书,常读常新。当千年运河依然流淌,当《二泉映月》有了当代和声,当青年人的脚步穿梭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无锡以“读城”为钥,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门。这场持续的城市认知运动,不仅让绵延千年的文脉成为现代城市的源头活水,更让文化符号淬炼为经济符号,让城市气质转化为发展底气。而我们每个人,既是这座城市的读者,也是续写它的作者。在读懂城市的同时,我们也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大家共同执笔写下太湖明珠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