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示了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宜兴前墅龙窑成功入选
成为此次江苏省唯一
获此殊荣的工业遗产项目
这一承载着宜兴陶都千年薪火的特殊文化符号,不仅标注了宜兴陶文化的历史高度,更为传统工业遗产的活化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解。


作为宜兴陶艺制作的“活标本”,前墅龙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从未中断,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座活的明代龙窑之一,更是唯一一座仍在使用的古龙窑。龙窑整体坐北朝南,由窑头、窑身和窑尾三部分构成,通长43.4米,采用传统柴烧技艺烧制日用粗陶产品,每窑可容纳陶坯7000余件。凭借其珍贵的历史价值,2006年5月前墅龙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前墅龙窑得以“活态延续”的关键。近年来,宜兴市丁蜀镇将龙窑保护从单一窑体养护向周边空间拓展,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在龙窑对面,700多平方米的展示馆内陶艺产品琳琅满目,系统呈现柴烧文化脉络;以龙窑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房屋统一采用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貌,与龙窑古朴气质相得益彰;沿河景观小品及夜间灯光带巧妙融入龙窑元素,让文化氛围渗透到每个角落。

为打造龙窑文化品牌,丁蜀镇紧扣特色资源,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我们每年少量组织6到8次窑烧,实现在发展中保护。”丁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际柴烧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多年,艺术节集展销活动、教育体验、技艺表演等于一体,不仅给村民搭建起多层次的销售渠道,还邀请国外陶瓷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打造前墅龙窑的品牌。同时,龙窑文化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陶文化艺术节深度融合,催生出“龙窑过大年”等特色文旅IP。
今年中秋节推出的“宋制婚礼+龙窑开窑”创新活动,将宋潮浪漫与紫砂非遗结合,龙窑烧制的紫砂同心杯、宋式打卡场景等深受年轻人喜爱,让传统仪式变身国潮新体验。据统计,前墅龙窑年均吸引游客约20.8万人次,烧窑期间日均游客量可达2000余人。

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为前墅龙窑的保护传承注入新动力。下阶段,宜兴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龙窑的系统性保护,深入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新模式,让这座千年古龙窑成为传承工业精神、彰显地域文化的核心地标,让陶都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