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连云港港墟沟西作业区海风微凉。67号泊位旁,200多米长的“Grande Svezia”轮紧贴岸线,轿车顺着坡道驶入船舱,车轮摩擦声与哨声交织成繁忙的晨曲。“这船昨晚7点靠泊,已装600多辆小车,共要装1200辆小车、70多台工程机械和470台工程车,直航欧洲。”墟沟西作业区汽车运输队生产副队长刘绮攥着调度表穿梭在车流间介绍。
码头后方堆场,铁路直达的笼车源源不断送来新车,小汽车、风电叶片等分区码放整齐,如钢铁方阵。“今年已作业194艘次滚装船,出口26.98万辆车,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作业线从去年同期17条增至24条。”刘绮的话印证着港口汽车出口的强劲势头。目前,连云港港已开通18条国际滚装航线,串联欧美、东南亚市场,车辆出口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中国制造”从这里驶向全球。
作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关键节点,连云港港构建起“海铁联运、内外联动”的立体网络。海运方面,开辟集装箱航线99条、杂货滚装航线29条、中韩客货班轮航线2条;陆运开通中亚五国、中德、中俄等6条国际班列线路,覆盖中亚主要站点,日韩、东南亚与中亚跨境贸易业务占比超60%,稳居全国跨境运输第一港。
今年三季度,连云港港吞吐量连续3个月刷新历史峰值,同比增长6.7%,铁矿石、红土镍矿、机械设备等货种表现突出。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港口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动作为。北向,“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成功首航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较传统航线缩短约9000海里,为中欧贸易开辟高效通道;南向,“连云港—海防—胡志明”越南航线投运,以“一港两挂”模式串联越南南北经济区,加密东南亚航线网络。
内陆物流网的持续织密,让“出海口”功能不断向内陆延伸。“连申快航”1—9月运量同比增长29.6%;“连云港—蚌埠港”外贸陆改水业务开通,为皖北降低国内段运输成本30%以上;“连云港—济宁”内河集装箱直航、连徐班列常态化运营……“公转铁+公转水”组合模式与“一单制”服务协同发力,构建起高效集疏运体系,“进了连云港就是进了上海港”的服务效应日益凸显。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枢纽“三节点一体化”运营驱动下,跨洲际运输效能持续提升。7月,哈萨克斯坦东门无水港10条宽轨铁路投用,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质扩容;8月,中吉乌铁公联运首发,优化通关流程实现无缝衔接;9月,铬铁合金、哈萨克斯坦小麦等货物密集到港,创下基地单周卸车峰值。今年1—9月,连云港国际班列累计开行682列,见证着陆桥通道的繁忙。
港口内,40万吨散货船在拖轮协助下稳稳靠泊,承载巴西资源而来;中欧班列运来的哈萨克斯坦海绵钛在此集结,转海运发往泰国——这样“海进陆出、陆进海出”的场景已成常态。通关便利化改革更让效率倍增,通过“港航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一键申报”即可完成海关、海事等多部门手续,实现货主“零门槛”、物流“零待时”,大幅降低代理成本。
这份开放活力源自深厚积淀。1992年12月1日,连云港开行全国首列国际集装箱班列;2014年5月19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成投产,成为中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如今,基地内列车交错穿行,将浙江窗帘、山东轮胎、日韩汽配送往中亚、欧洲,再把乌兹别克斯坦芸豆、哈萨克斯坦铁合金运回来。哈萨克斯坦80%以上过境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和出口矿产品、粮食,都经连云港港集散。
“我们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混拼模式,为企业降低超七成运输成本。”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介绍,基地强化国际中转功能,形成电子产品、日用品等西行货源与小麦、钾肥等东行货源的良性循环,稳固了班列“重来重去”格局。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为江苏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注入强大动能。立潮头,勇争先,作为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连云港港不仅是货物运输枢纽,更以航线拓展、模式创新、网络织密的实际行动,成为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的生动缩影,彰显着江苏联通内外、胸怀天下的担当。
>>>记者手记
联通内外 胸怀天下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方起点,连云港港的每一次吞吐量刷新、每一条航线拓展,都是江苏践行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这座港口以制度创新破题、以通道建设赋能、以协同发展聚力,在双向开放的坐标系中,交出了一份兼具“江苏胸怀”与“实践温度”的答卷。
改革为开放提供底气,而制度创新是港口提效的关键。针对外贸企业通关环节多、费用高的症结,连云港港上线“港航通”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把多部门申报合并成“一键提交”,让货主“零门槛”申报、物流“零待时”运转。此举不仅打通了部门信息堵点,还把通关时间大幅压缩,直接降低了企业综合成本。从首开国际集装箱班列,到创新中欧班列“保税+出口”混拼模式,连云港港始终以改革解题,让开放之门越开越顺畅。
开放的深度,取决于通道建设的广度与精度。连云港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海陆双向”的枢纽定位。“十四五”期间,这里持续织密立体通道网络:往北,闯开“冰上丝绸之路”的北极航线,并打破季节限制;向南,通往东南亚的航线越来越密集。再看西行的班列,6条线路把中亚的主要站点都串了起来,尤其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三节点一体化”运营,哈萨克斯坦八成以上的过境货物,都要在连云港港周转。这种“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布局,不仅让连云港港成为全国跨境运输第一港,更将江苏的开放辐射力延伸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一港连天下”。
促进更深层的开放,连云港港的尝试并未止步于通道本身,而是把开放做成产业生态。公路转铁路、再转水路,集疏运体系因此跑得更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让西行电子货与东行矿产、粮食对流,班列“重来重去”有货可拉……这正是江苏“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的生动实践——连云港港不仅自身实现三季度吞吐量同比增长6.7%的亮眼成绩,更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从连云港港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从来不是孤立的:改革为开放扫清障碍,开放为改革注入动力。这座港口的实践,既是江苏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的缩影;更证明了唯有坚持改革创新、锚定协同发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不断提升开放能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