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文正公祠活化而来的木木美术馆自8月在无锡惠山映月里正式开放后,最近又引入茶艺体验、面包烘焙等业态。还原花果山、龙宫、天庭等经典场景,“神魔世界”藏身江南园林里,宗祠建筑的历史资源被内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消费场景,美术馆打造出复合型社交空间。
锡城商业品牌纷纷“抢滩”历史建筑,将百年空间改造成沉浸式餐饮、演艺与展览的新空间,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的破壁融合已多点开花、连片成势,“老宅开新店”模式渐成风潮。
焕新 非标商业的场景革命
去年,香氛品牌观夏选址无锡恒隆广场一侧的无锡县城隍庙旧址西偏殿,园林意趣与东方香气交融,历史痕迹寓于一室之内,这家主打东方特色的年轻国潮品牌,与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城隍庙旧址实现了灵魂共振。
选择老城区内的历史旧址,是观夏一直以来的开店偏好。“我们基于品牌定位‘主动进入历史’,为‘东方香’寻找最契合的载体。”观夏西厢负责人说。从上海老洋房、北京四合院到无锡园林风光,古建老宅的人文温度,与观夏从东方文化中寻找香气灵感的品牌艺术不谋而合。
存量商业时代,标准化的传统商业空间越来越难以承载品牌的独特表达,一批寻求新场景、新体验的先行者将目光投向了沉淀岁月的老建筑,试图在历史场景中讲述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从“交易场”转变成“故事场”,旧宅院提供了商业表达的新空间,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吸引力的综合体验。
位于小娄巷42号的张孟肃旧宅,经改造后变身为“小巷有戏”茶馆,游客可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沉浸式观赏锡剧;南长街上的定胜堂在保留老宅风貌的基础上,串联起“定胜糕”等民俗文化……老建筑的深厚底蕴,不仅让商业品牌实现了空间上的非标转型,也塑造出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反哺 老宅活化的无锡实践
10月12日,一场由无锡天韵社演奏的“天韵秋响雅集”昆曲古乐专场在惠山古镇声堂内举行,飞檐翘角、青瓦覆顶的留声亭下,无锡声脉缓缓流淌。主理人王丽娜介绍,不同于将已有商业模式硬植入传统空间的常规做法,声堂为老宅量身打造了一套商业路径:保留院落中心的核心建筑留声亭,并转化为音乐演出场所,不定期策划巡回音乐会、黑胶市集等活动,结合空间特质持续打造内容活力。
宅院两侧的声音长廊内则汇集了与无锡有关的各类声音作品。左侧的人文专区内,《二泉映月》、脱胎于宜兴童谣的《亮月亮亮》等一一呈现;右侧的白噪音特展区,收录了市井叫卖等无锡的“声音DNA”。市民在此感受乡土记忆,游客在此认识城市特质,老宅便从静止的历史标本变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空间。
无独有偶,与声堂相距不远的一尺花园李公祠店,围绕这座纪念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清朝古建筑,梳理出顾山战斗、白荡圩水战等历史记忆,结合一尺花园独特的植物景观设计,构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对话。商业运营与文脉传承携手,让老建筑突破时间的壁垒,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沉淀 从“流量热度”到“时间厚度”
放眼整座无锡城,老建筑里的商业焕新已然聚点成面。南长街上,老字号王兴记携手百年老宅张氏嘉业堂,融合多重业态打造餐娱综合店;新万鑫银丝面馆以“五韵锡园”为主题,将江南园林元素融入餐厅设计。惠山古镇依托明清祠堂建筑群,招引茑屋书店等特色品牌,“文化展示+轻体验+精准商业”的组合,让祠堂转变为“活态文化载体”,既实现经济效益,又让历史遗产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如何让这股更新浪潮既有“流量热度”,更有“时间厚度”?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注重建筑历史积淀与品牌调性,这里孵化出了小曼园西餐厅、樊登书店、三品栖·茶美学馆等一批与宗祠故居气质契合的特色品牌,让小娄巷在商业大潮中始终保持文化魅力。
旅游文化专家、江苏省旅游协会原副会长王洁平认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保护文化遗存、焕新人文故居和商业业态,凸显城市文化IP和商业休闲特色,是无锡打造烟火气、时尚范、国际化的方向之一。(龚燕、实习生 陈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