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举行10场技术成果路演活动,为创新侧和产业端的双向奔赴创造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围绕低空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主题,主要聚焦大会路演活动中的技术成果,挖掘、传播创新亮点,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陆续开展成果“路演”,助力江苏大地产学研合作之花更加繁茂。
近年来,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步伐。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的智能制造产业专题路演活动中,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中科先进光电技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苏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推介了10个创新成果。记者采访3个成果的研发团队,感受智能制造蕴含的强大创新能力。
教会机器人眼明手快摘果采茶
果树上挂满果实,摘果者却是人类的“机器人”工友。只见它灵巧地穿梭于山地林间,精准识别果实并摘下。在路演活动中,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樊卫华介绍团队最新成果——果、茶高效精准采摘机器人。
采摘是果茶生产链条中最耗时、耗力的环节。果园茶场的经营成本中,雇佣采摘工人的费用占一半以上,还存在采摘工人短缺的现象。这款机器人,如何做到替代人工?
“果园、茶园往往位于丘陵地带,且在采摘季节需要抢收。这款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目标识别与智能控制技术,解决‘怎么去、要采啥、怎么采、不误时’四大问题。”樊卫华进一步解释,机器人采用轻量化仿生设计,拥有多自由度机械臂,可以适应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拥有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能,即使GPS信号被果树遮挡也能准确导航;在智能视觉系统方面,采用自研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果实和茶叶的快速识别与毫米级定位。而精准控制系统则创新性地引入主动抗干扰技术,使机械臂能够根据作物动态自动调整采摘策略,极大提高作业效率。
实测数据表明,这款机器人的果实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以苹果和梨子为例,一条机械臂平均每3.6秒可采摘一颗果实,而机器人可以安装2到4条机械臂。除摘果外,这款机器人也可用于采茶,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茶叶完整率达85%以上。
磨出更硬更尖的“工业牙齿”
硬质合金作为工业关键基础材料,因其耐磨损、耐冲击等特性被誉为“工业牙齿”,常被制成工业领域的切割刀具。然而,由于国产产品存在硬度不够、寿命短等问题,多年来“工业牙齿”的高端品牌、型号依赖进口。
为解决行业痛点,中南大学杜勇教授团队20多年前就针对硬质合金展开攻关,陆续取得突破。为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团队2023年创办苏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高强韧、高耐磨的“双高”硬质合金分切刀具。
“我们建立了硬质合金数据库及设计软件,掌握了微结构智能设计技术,通过热动力学计算、相场模拟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实现硬质合金‘成分—结构—性能’的协同优化,并将实验室的超细晶调控技术、粘结相复合强化技术成功转化为量产工艺。”苏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孝飞介绍,“我们开发的‘双高’硬质合金,在硬度和抗弯强度等关键指标上已超越国际知名品牌。”
该公司已为有色金属、锂电池相关龙头企业批量供货。“企业反馈,与原本使用的分切刀具相比,我们的产品使用寿命提升2倍到3.5倍。”刘孝飞说。更让他开心的是,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后,有多家企业与他联系,其中两家企业已与苏州臻材公司达成材质开发意向。
让新能源商用车更好开更安全
“我们正站在商用车智能化变革的历史节点!”在路演现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商用车智能底盘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尔烈充满激情地介绍,“商用车包括9座以上客车、货车等,提升其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
底盘线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商用车底盘线控技术的研发更具挑战性。王尔烈介绍,一方面,商用车车型多、跨度大,且车企对研发、制造和使用成本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商用车的重心高、载重变化大、使用环境复杂,面临转弯侧倾大、坡道起步难、换挡品质差等问题,影响行车安全。
王尔烈所在团队开展10余年攻关,在硬件架构、控制算法、系统协同上创新,相继突破商用车驱动/传动、制动、转向等系统线控设计及底盘集成、乘员晕车预测与防护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他以多系统协调为例介绍道:“商用车底盘子系统多、管线长,而总线带宽有限。为了提高通信和响应速度,我们构建了商用车‘高速低时延实时通信电子电气架构’,打造了‘柔性底盘域控系统’,有效提升控制品质和安全水平。也就是说,车子更好开、更安全了。”
目前,团队的相关技术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在苏州金龙、南汽、中国一汽等厂家运用。团队还在持续优化技术,也期待技术在更多车企落地。
链接:
期盼更多智能制造成果落地开花
智能制造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关键变量,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走出专题路演的小型会场,放眼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记者发现“智能制造”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关键词”:大会设置智能制造对接洽谈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超低温五轴加工中心”等一批创新成果亮相;在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专场活动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介绍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希望为更多的制造企业、工业园区提供智能制造服务解决方案;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在大会现场签约,联合开展“面向汽车智能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整机设计及智能柔性操作技术研发”项目……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江苏经济的“看家本领”。通过打造合作对接场景等措施,促进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智”造强势出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政策看,智能制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明确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包括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等。
从实践看,江苏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所成功落地江苏后,聚焦抢占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制高点,边建设边出科研成果、边引育人才团队、边推动产业发展。
在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伴随一个个创新成果落地开花,智能制造将发挥更强的作用,造就更多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