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急管理部、财政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5—2026年度全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各地深入细致摸排确定需救助对象,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各地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多次启动“寒冬送暖”“寒冬送温暖”等系列专项救助行动,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2024年中央冬春救助资金达52.72亿元,累计救助3092万人,充分体现了守护民生底线的制度优势。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涉及范围广、受灾省份多、影响程度深、局地损失重,做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尤为重要。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聚焦重点人群救助,创新工作举措,对困难和潜在困难群众需要的低保、大病、教育、住房、就业等实行救助,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困难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住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通知》强调,要尽早谋划、迅速行动,提前部署开展本年度冬春救助工作。排查发现快,各地要按照要求,迅速组织力量赶赴重点地区,建立“网格化+信息化”排查机制,网格员动态巡查特殊群体,走访入户掌握一线情况,同时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线上申报入口,确保困难群众“有需能呼、呼之能应”。响应落实快,对生活物资短缺的困难群众,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社会组织人员要采取“就近调配、上门配送”模式,在物资调配到位的基础上,确保“当天需求当天解决”。要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利用好信息化平台开展工作,督促加快资金发放,持续跟进调度,确保不同类型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确保在春节前全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既要分类施策,更要精准帮扶,才能让救助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通知》要求要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精准救助”原则,合理划分救助对象人员类别,细化完善分类分档救助标准,确保冬春救助质效。分类施策才能避免“一刀切”,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要侧重兜底性生活保障,对有劳动意愿但缺乏技能的困难劳动力,要侧重就业培训与岗位对接......通过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救助,让有限的救助资源释放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社会救助的核心在于“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首先要识别精准,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救助对象不错评、不漏评。其次,帮扶措施要精准,针对困境儿童、独居老人、受灾群众等不同帮扶对象的需求痛点,要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帮扶措施,避免“一救了之”,确保每一份温暖都能精准抵达需要人的身边。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始终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让每一份温暖都精准抵达需要的人身边。唯有如此,方能推动民生福祉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陆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