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康养AI助手”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通过肌肉外甲帮助脑卒中、帕金森患者重新自主行走,安装智能仿生腿不仅让残疾人步伐更稳甚至能重新奔跑……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场景,正随着不断迭代的科创成果,逐渐转变成为特殊人群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助力。近年来,一批聚焦该领域的科创企业与机构纷纷落子无锡,相关成果、展示空间及试用场景接连涌现,不仅帮助有需要的群体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也有效缓解了家庭与社会的照护压力。可以说,科技在民生领域已经发挥了强大的力量,但是对标群众的期望,依然有不少难点需要借助更硬核的创新成果来破解。如何在迭代创新中打通科技惠民“最后一公里”,这成为科技行业需要答好的一道现实考题。
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方能为科技惠民筑牢坚实的底座。无锡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沃土,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力下,创新资源在这座城市不断集聚。用科技“高度”提升民生“温度”,产业基础雄厚、科创氛围浓厚的无锡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推动科创平台提质增效,鼓励企业聚力攻坚“卡脖子”难题,深入更多细分场景、领域,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适配,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文温度深度融合。今年以来,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落户,新吴区科技助残孵化谷揭牌,清耳话声、远也科技等本土企业携创新成果走向全国……不难看出,在科技惠民的赛道上,无锡正蹄疾步稳地向着目标坚定前行。
用最前沿的科技帮助最需关怀的群体,关键在于让科创成果实现更广泛更普惠的应用。在实际场景中,无锡聚力下好“先手棋”。梁溪区残疾人辅具租赁服务点和智能辅具应用展示馆于8月亮相,可试可租可买的形式实现了更广范围的覆盖;AI助手、肌肉外甲等智能康养设备进入养老机构“工作”,成为康养服务升级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广泛的应用场景中,特殊群体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当然,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群众,还需降低使用门槛。当下,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因为开发成本高企导致产品价格昂贵,这脱离了普惠的初衷。智能辅具、康养设备等要提升接受度和可及性,企业必须在规模化应用中助力产品跨越“成本关”,让其可以下沉社区、进入家庭,让刚需人群能实惠便捷地获得服务,只有这样,科技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被打通。(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