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蔚 通讯员 朱正艳)驱车驶入连宿高速一期徐圩收费站,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眼前铺展:道路两旁绿草如茵,各色小花随风摇曳,为边坡织出一道绵延的彩色镶边。更引人注目的是,不远处的稻田、鱼塘上空,成群的白鹭翩跹起舞,它们时而优雅地掠过崭新护栏,时而停歇在边坡水沟旁休憩。这流动的风景,与翻滚的稻浪、微波粼粼的湖面、平整的路面相互交融,成为连宿高速生态建设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白鹭是‘水质监测鸟’,它们能在这里安家,是对我们生态环境最直接的肯定。”连宿项目办工程管理处副处长曾强忠站在路基旁,望着翩跹的鸟群,语气中充满自豪。他告诉笔者,这群“特殊访客”已是这里的常客,它们的到来,源于连宿高速自建设之初就深植的“绿色基因”。
这份“绿色基因”,首先体现在对“边建边绿”标准化建设模式的坚决执行上。不同于传统交通项目“先建设后绿化”的模式,连宿高速统一实行“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的绿色环保化管理。“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减少边坡裸露时间,及时做好绿化和防排水,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曾强忠解释。行走在一期工程已成型路段,边坡上草木葱茏,初步实现了“移步换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愿景。
然而,在这片滨海之地播撒绿意并非易事。连宿高速境内广布盐渍土,堪称“绿化困难户”。“这里的土壤,‘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普通苗木很难成活。”在21标段,项目副经理杨彪介绍了背后的技术攻坚,“项目办联合多方力量,优选了榉树、丛生木槿等耐盐碱树种,并创新采用开沟爽盐、堆土淋碱、设置隔盐层等‘组合拳’手段,不断改良土壤质量,为苗木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项目采用的“边建边绿+永临结合”秸秆纤维帘路基边坡防护施工方法,更是实现了一举多得。“我们铺设的纤维帘网不仅是临时遮盖,其本身就能促进草籽生长,并融入永久防护体系。”曾强忠说。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交通工程中路基长期裸露的“窘状”,既有效防治了边坡冲刷和水土流失,提高了边坡稳定性,也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与环境污染,让绿色贯穿于建设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缓行于连宿高速,沿线边坡和道路中央分隔带层层叠翠,花草摇曳,与远山近水巧妙相融。连宿高速的建设,远不止于打通了物理空间的阻隔,更是在于精心编织了一条串联人文与自然风光的绿色纽带。眼前这路、鸟、田、林和谐共生的场景,正是项目建设秉持的“绿色连宿”与“山海连云人文景观示范工程”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