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镇江丹徒区宝堰镇,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如棋盘般在水面铺展,与下方养殖水体中灵动的波纹交相辉映,一幅“上产清洁能源、下育生态水产”的绿色画卷跃然眼前。很难想象,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绿能基地”,过去却是岸边杂草丛生、塘内淤泥堆积的闲置坑塘。如今,经过科学治理与系统改造,宝堰镇将“废弃地”变成了“发电场”,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生态振兴的新路子。
盘活资源:“废弃地”变“发电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从最基础的摸排开始做起。”丹徒区宝堰镇经济发展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浩回忆说。为了解决坑塘闲置、养殖尾水污染等问题,镇里组织工作人员走遍辖区每一处水域,对养殖面积、经营状况、尾水排放逐一登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域档案”,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精准依据。
在摸清底数后,镇里把整合资源作为突破口。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算收益:“小塘并大塘,既能建光伏,还能搞养殖,往后收入更稳当!”农户们算明白了账,自愿参与土地流转。镇政府统一收回分散水域,实施“小塘并大塘”工程,清淤修塘、连片整治,为项目落地腾出了空间。
“项目开工以来,我们村共收取1864.44亩坑塘水面,让闲置资源真正‘活’了起来。”徐巷村党委委员郦琴介绍说。如今,这片连片水域上空,光伏板日均发电量约44万度,年发电总量可达1.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4万吨,实现“零废气、零废水、零固废”排放。
科学布局:“渔光互补”实现立体增效
“渔光互补”的亮点在于一体两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让一片水域既能产清洁能源,又能育生态水产,真正实现“1+1>2”的综合效益。
陈浩介绍,为从源头守住生态底线,宝堰镇在企业准入上立下了“硬杠杠”。“我们组建了专业考察组,对意向企业的环保、技术、业绩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并在签约时把环保要求写入合同,明确零排放的硬性指标,还制定了惩罚机制。”
水下的生态养殖同样有“门槛”。镇里坚持“环保优先、品质为王”的原则,从虾苗、鱼苗品种到饲料配比,再到尾水处置方案,环环把关。团结村在打造“光伏+龙虾”模式时,进行了多项创新。村委会工作人员庄琴介绍:“我们先清理池塘、种植水草、安装增氧设备。水草按光伏板布局8米行距、4米株距栽种,既为龙虾提供栖息环境,又能净化水质。选用蛋白含量33%以上的饲料,也让龙虾更肥美。”
在产业延伸方面,团结村正在打造“虾钓中心”,配套修建步道、防护栏、停车区等基础设施,同时结合线上推广销售本地牛肉、大米等农特产品,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共同增收。
智慧监管:让绿色成果可持续
项目建起来,更要管得好。为保障生态养殖与绿能发电的长期健康运行,宝堰镇建立了“线上+线下”双重监管体系。养殖水域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采集pH值、氨氮等关键数据,一旦指标接近预警值,系统立即发出提示,镇里会同步通知企业进行处置。与此同时,镇政府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检,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线上预警、线下抽检,水质有保障,我们养鱼也更放心。”一位养殖户笑着说。稳定的水质,不仅提升了水产品品质,也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创造了条件。
如今,徐巷村的坑塘租金由原来的600元/亩提升到1200元/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80万元增加到24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0万元。项目还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多赢格局。
“下一步,我们要让‘绿电’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陈浩介绍说,宝堰镇正着手推进“绿能小镇”建设,计划将清洁电能用于村庄路灯照明、公共充电桩等民生项目,同时继续扩大“渔光互补”模式的覆盖范围,带动更多村企共建、村民共富。(记者 陶立波 见习记者 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