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清代大阿福”前了解民俗故事,来到手作区挑选精美周边,或是捧一杯“NANIMOMO”咖啡休闲逛展……近日,焕新开馆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内,游览者们正以不同的方式,沉浸式体验无锡惠山泥人的魅力。
事实上,蛇年春晚带火的“福禧”形象,在清朝已是“顶流”,成为进贡朝贺的佳礼。民国时期,民间庙会和祠堂的春秋两次祭祀更催化了泥人产业。据1948年10月《锡报》报道,惠山街上当时就有泥人店60家,从事泥人行业的有500多人。20世纪50年代,惠山泥人厂正式成立。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泥人厂的成绩是非常好的,1994年泥人厂的产值突破了600万元。”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介绍。然而,随着市场上旅游工艺品越来越多样,传统色彩浓厚的惠山泥人在年轻人群体中“遇冷”。
2020年9月中旬,惠山泥人厂完成股权转让,无锡本土企业江苏耘林养老发展集团“接棒”这项老手艺。仅七个月后,新IP“阿福阿喜”诞生,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上新盲盒、开实体店、赴国际展……软萌可爱的“NANIMOMO”带着一个又一个好消息,再度点亮了沉寂已久的惠山泥人厂。
穿过泥人博物馆展览区,来到古色古香的惠山泥人厂老厂房,高级工艺美术师、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企业首席技师(彩绘)郁纪红正专注地设计制作新一批泥人作品。“小时候就觉得惠山泥人好,但说不上好在哪里,1995年毕业时同学带我参观惠山泥人厂,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才明白当时那种震撼。”郁纪红一边为“阿福”上色,一边做介绍。在她看来,惠山泥人的独特之处,从它还是一团泥土时便已注定。
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惠山脚下的水稻土,其富含矿物质,具有“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特点,经过打泥、揉泥、印头、捏身等十几道工序制得泥坯。此后,再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先着色、后描花、再勾金的次序,将人物的衣服、道具、饰物一一配色彩绘。而“注入灵魂”的“开相”一环,则最考验匠人功底:用笔直线要直,曲线要活,意在笔先,笔到神也到,笔笔出效果,寥寥几笔就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现在来应聘的员工不少都是‘90后’,他们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创新设计。”王杰说。如今的惠山泥人厂,既沉淀着“中华老字号”的非遗魅力,更涌动着年轻锐意的创新活力。在变与不变的流转中,惠山黑泥既承载着过去,也捏塑着未来。(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