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签订产学研合同312份,金额超8.3亿元
科技镇长团,“链”上显身手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从高校科研专家到地方发展尖兵,郭坚对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深有感触。一年多来,他带领团员调研了近400家南京集成电路上下游规上企业,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环节。
作为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团团长、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坚牵头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近程射频感知芯片与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在宁落地。
在南京,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将‘团’建在‘产业链’上,把成员推向产业发展‘C位’,是南京科技镇长团的一大创新和法宝。”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一年来,南京市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推动新建各类创新平台102个,签订产学研合同312份,金额超8.3亿元,走访企业2900余家(次);撰写产业调研报告40余篇,帮助企业申请专利数1287项,提供融资对接399家,金额近9亿元;引进区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117人,推动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留宁创新创业,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通一个科创圈
把创新资源引入产业一线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缺少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有技术难题苦于无处“求医”,发展遭遇瓶颈。
而南京科技镇长团的“朋友圈”可谓既专又广。专,在于近年来南京创新探索“团组”建在产业链上——变“地方团”为“产业团”;广,在于南京市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不仅按照城市产业体系分为十大产业团,而且百名团员都来自全国各地专业优势单位。
因此,面对企业技术需求,科技镇长团成员不仅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还能借助“朋友圈”优势,找细分领域专家、行业资源,为产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
南京一家企业就曾颇为苦恼,他们开发的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雪上加霜的是,该产品已被国外禁止向我国出口,国内只有几十台的存量,其配套软件也无法更新。
生物医药团团员、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成,主要研究方向是医用光学仪器与视光学仪器。在团组工作期间,王成发现企业烦恼后,发挥专业特长,主动与公司开发团队进行了多个日夜的分析,发现并纠正了光路设计中的错误,并提供了设计改进建议。目前,原理试验已达到预期效果,该公司还与复旦大学签约,将合作开发该产品,为细胞蛋白组分析提供有力工具。
“每一位科技镇长团成员的背后,都藏着丰富深厚的科研创新资源,请来一位就相当于打通一个‘科创圈’。”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人工智能团团长、南京邮电大学校地共建办主任钟凯,就为人工智能产业带来了一连串创新资源——助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3所高校签署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牵头促成南京邮电大学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省级人工智能学院、藏语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落地南京经开区红枫科技园;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成功对接熊猫电子与博西华电器、正大天晴与中科神光等20余家企业携手突破技术瓶颈……
“要积极发掘产业‘兴趣点’和后方派出单位科创‘发力点’的‘结合点’,纵深推动校地合作。”钟凯分享道。
服务一条产业链
为高质量发展送“智果”开良方
跨越1000多公里,从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助理到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团团员,叶信立的角色转变得非常快。深度挖掘西工大优势技术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推介”到南京,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重点聚焦无人机产业链关键环节,已经有无人机相关成果与浦口高新区初步达成转化意向。另外,有效组织西工大适航审定领域专家走访南京新航线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其解决无人机适航审定难题。”叶信立介绍。
科技镇长团的成果转化,既服务于工业车间,也扎根在田间地头。在高淳区的农业大棚、乡村田野里,就经常能看见现代农业团团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团队首席助理孙恩惠的身影。“搞农业,就得下田!”孙恩惠说。过去一年,她在田野里推广高产高油新品种宁R101与宁杂811、稻茬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实现油菜机收减损10%;在池塘里,推动区内首创“蟹螺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建立50亩示范基地,实现螺蛳亩均收益3500元,螃蟹养殖成本降低1000元/亩。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科技镇长团还可精准配置资金链。“我在派出单位就是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ICT股权投资的,因此对于软件信息和AI产业企业所处行业生态以及上下游链条比较熟悉。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少企业有融资需求,并为其中10家企业做了融资对接。”数字经济团团员、江苏高投集团毅达资本ICT投资部投资总监姚博说。
在他的个人笔记中记录着:佳格科技、熠速科技、埃斯顿酷卓的项目立项;对希奥端完成投资,增资2900万元,与政府性基金一起推动希奥端华东总部落地;跟进的熠速科技最后由软件信息战新基金完成3000万元的投资,总部落地;毅达大健康投资的项目美敦宜已完成总部落地……
辨产业链节点,引成果转化落地,聚创新发展资金。在南京,科技镇长团如同一双妙手,将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紧密编织在一起。
架起一座引才桥
为推动科产深融夯实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近年来,南京坚持把科技镇长团工作与人才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着力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纷至沓来”的人才生态。
“我不光对接后方派出单位的人才,还积极对接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新能源汽车团团员、中国药科大学副研究员李任时笑着说。
航空航天团团员、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梁超已对接海内外人才超百人。今年,他推荐了5名海外专家教授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
新材料团团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生物技术系主任谢尚县,走访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推动武汉高校人才技术来宁创业落地。
“目前已与湖北大学两位教授初步达成进一步落地合作意向。”虽只派驻不到一年,但谢尚县心中已有了长远的规划:武汉和南京同样作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教育重镇,具有互补互利的协同发展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推动两地相互合作。
未来产业团团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教育与国内合作部副主任樊陆欢,推动大全、多伦科技、高精船用设备等18家在宁企业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累计吸引206名集萃研究生在区内开展校外科研实践,服务驻区企业科研创新。
眼下,南京市省第十八批科技镇长团即将到任,此次仍按照产业成团。期待这一支支“科创天团”化“短期服务”为“长效赋能”,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