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震撼上演,铿锵步伐唤醒民族记忆,鲜红旗帜承载历史荣光。而在无锡,素摄肖像馆摄影师王程正以另一种方式致敬历史——他发起的“老兵影像传播计划”,用镜头聚焦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老兵,将这些“活的历史丰碑”的模样与故事定格,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为赓续血脉写下生动注脚。
一念起:
从商业摄影师到“历史记录者”
1978年出生的王程,与相机为伴已有25年。2019年前,他的儿童摄影事业风生水起,团队稳定、订单不断,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商业摄影师。可一次偶然的闲聊,彻底改写了他的镜头方向。
那天,一位来拍照的顾客提及自己是“共和国同龄人”,言语间满是对建设祖国的自豪,眼神里藏着岁月的厚重。“他说这辈子没拍过一张像样的肖像照,觉得挺遗憾。”尽管已过去多年,但王程对那天仍印象深刻。“那些为国家付出的人,不该被镜头遗忘。”王程的真诚写在脸上。
当月,他推掉部分商业订单,耗时一个多月寻访无锡各行各业的70位共和国同龄人,免费拍摄《共和国同龄人时代肖像》。看着老人们拿到照片时绽放的笑容,王程忽然明白:“摄影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该传递温度、记录时代。”
2020年疫情期间,他背着相机跑遍无锡机场、社区、隔离点,为志愿者留影;还为169位援鄂医护人员拍摄《时代肖像》,自费印刷作品集。这些温暖又厚重的经历,让他用镜头为“值得被铭记的人”留痕的信念愈发坚定。当目光触及抗战与抗美援朝老兵群体时,他的心再次被触动——“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每多等一天,可能就少一位见证者。”2021年,“老兵影像传播计划”正式启动,王程从商业摄影师,转型为民族记忆记录者。
踏歌行:
一个人,一台相机,与时间赛跑
“李老,您当年在空战中掩护机长击落敌机时,心里怕不怕?”在惠山脚下的干休所,王程半蹲在李世英老人面前,轻声询问。聚光灯下,90多岁的老人穿着旧军装,胸前17枚军功章熠熠生辉,谈起抗美援朝的空战经历,眼神瞬间亮了起来。王程握着相机,手指轻按快门,将老人眼中的光芒定格。
这样的场景,是王程过去三年的日常。为了找到老兵,他翻遍无锡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公开信息,托社区工作人员牵线,甚至在老兵聚集的养老院蹲守;为了拍出老兵的精气神,他专门研究肖像摄影技法——用一亿像素中画幅相机捕捉皱纹里的岁月痕迹,以单灯伦布朗光勾勒面部轮廓,让老兵的刚毅与坚定跃然画面;拍摄前,他会提前查阅老兵的战斗经历,“聊起他们熟悉的过往,才能拍出最真实的状态。”
可时间,始终是最大的敌人。2022年,他好不容易联系上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约定周末拍摄,却在周四接到老人家属的电话:“父亲走了,没能等到你拍照。”挂了电话,王程红了眼眶,“那种遗憾,比丢了大订单还难受得多。”从那以后,他把老兵拍摄排在所有工作首位,哪怕推掉高价商业拍摄,也要第一时间为老兵留影。
至今,他已为近50位老兵定格影像。长津湖战役中冻坏手指的钮永楠、击毙美军上校的刘志萍、带伤作战的熊兴奎……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拍摄间隙,他还会用手机记录老兵的口述历史,晚上回家熬夜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在“记录时代人物”公众号上。“我要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王程说。
星火聚:
一张照片,点燃千万人的红色记忆
“我又归队了!”2023年10月,“山河无恙”老兵肖像摄影展在无锡开展,王程搀扶百岁老兵孟庆校参观展览,看着展厅里战友的照片,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幕被与王程一起参与展览的公益志愿者拍下来,发布到抖音后,迅速刷屏——视频获2亿播放量,新华社、新华日报等上百家媒体转发,无数网友留言:“向老兵致敬,不能忘了他们!”
这场展览,是王程“老兵影像传播计划”的一次重要呈现。为了办好展览,他自己寻找商会企业家们筹集资金、联系策展公司策划、印刷老兵作品集等,还特意邀请老兵及其家属到场。开展一个月,日均接待参观者近千人,总人数超万人。梁溪区机关干部带着党员代表来学习,中小学组织学生听老兵讲故事,“有个孩子看完展览,拉着我的手说‘长大了要当军人’,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王程眼神坚定。
王程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散。2021年,他带着“老兵影像传播计划”参加无锡网络创益大赛,获二等奖;2023年,该计划又摘得“锡商有爱”创优公益项目一等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加入,有的帮他整理老兵资料,有的陪老兵聊天解闷,还有企业愿意资助老兵生活用品,王程也常带领摄影学生走访老兵。王程表示,他希望把这份责任,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如今,王程的镜头仍在忙碌。他计划今年再拍20位老兵,还想把老兵故事编成绘本,送进中小学。“阅兵式让我们记住历史的荣光,而我的镜头,想留住荣光背后的每一张面孔。”王程说,只要还有一位老兵健在,他的相机就不会停下——因为每一张老兵肖像,都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照亮未来的红色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