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南京农业大学迎新现场迎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重逢。学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施雪钢等来了赵宁靖一家——这一刻,他等了整整十年。1500公里的距离,十年的时光,在这一刻化作了一个温暖的拥抱。
“2015年8月,我到贵州省麻江县高枧村担任第一书记,走访留守儿童时遇到了赵宁靖一家。”施雪钢回忆道,“当时我和他说,以后有机会争取考我们南京农业大学。原本只是一句鼓励的话,没想到他们真的记在了心里,一直努力到了今天。”说到这里,他的声音里满是感动。
那年,施雪钢初到麻江,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城常常笼罩在雾气中。清晨,孩子们的读书声穿透薄雾,与朝阳一同升起。他说,自己愿如那一缕山雾,用南农人特有的方式,默默陪伴这些孩子成长,带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小在山村里,见识有限。”赵宁靖说,“但因为南农的帮扶,我们知道了南京,知道了这所大学。真正来到南京,我发现这里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更繁华。”言语间,满是少年人对未来的期待。
自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麻江县以来,一批批师生跨越山海,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助力麻江建成南方最大蓝莓种植基地8.76万亩,打造“麻小莓”等公共品牌,推动蓝莓产业迈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行列;引进500多个菊花品种,开发口红、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325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十年“品菊季”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益超3亿元;组建金牌水稻团队,建立锌硒米高标准示范基地5000余亩,推动麻江夯实“锌硒米之乡”品牌底蕴……南农人用知识与热情,书写着帮扶路上的动人篇章。
赵宁靖的父亲赵祥榕,曾是南农水稻团队重点帮扶的农户,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而赵宁靖的故事,则让这场帮扶有了更温暖的温度。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说:“这是乡村与高校之间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我们会好好培养每一个孩子,不辜负家长的期望,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我希望爸爸的田里不再有虫害,也希望将来学成返乡,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尽一份力。”赵宁靖的愿望朴素而真挚。
从大山走向大学,从大学回归大山——这是一个少年的梦想,也是一所大学的承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场跨越十年的守望,终于在这个秋天结出了最美的果实。而更多的种子,正在更多少年的心中悄悄发芽。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正则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