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余天紧锣密鼓的拍摄,昨天,经典锡剧《珍珠塔》完成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这部承载着锡剧百年精髓、被誉为“赠不完的珍珠塔”的经典之作,正式被纳入国家级戏曲艺术永久性档案,以现代科技手段定格经典,为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留下珍贵档案。
“我从小听着《珍珠塔》长大,能参与这项工程,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锡剧“彬彬腔”第三代传人王子瑜说。去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名单,无锡市锡剧院王子瑜主演的《珍珠塔》赫然在列。
作为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联合启动的国家级文化传承项目,该工程聚焦于运用现代先进录制技术,系统挖掘、抢救和保存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艺术瑰宝,通过精心遴选当代戏曲名家的代表性剧目,力求为后世留下艺术精湛、品质卓越的永久性舞台艺术档案,对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对传统戏曲的‘活化保护’。”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解释,《珍珠塔》能入选,正是因为它既是锡剧的“压箱底”剧目,又在一代代艺术家的演绎中不断焕新,兼具传统基因与时代活力。
“从去年10月接到通知,我们就进入了‘备战状态’。”蔡瑜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叠《珍珠塔》的排练笔记,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舞美调整、唱腔处理的细节。为了达到像音像工程的高标准,剧院启动了“全流程焕新计划”,不仅重新复排剧目,还对舞美、服装、乐队进行全方位升级。
最耗时的莫过于前期录音,“锡剧的唱腔讲究,近唱时哪怕一点气息不稳都听得出来。”蔡瑜回忆,剧组专门租用了专业录音棚,演员们连续6天站在隔音棚里,逐句打磨唱段,乐队则同步录制伴奏,最后的影像录制则在无锡人民大会堂完成。
“像音像工程的录制,不是终点,而是《珍珠塔》传承的新起点。”蔡瑜表示,多年来,无锡市锡剧院始终坚持《珍珠塔》“常演常新”。既保留“方卿见姑”“羞姑”等核心剧情和经典唱腔,又不断注入新元素:推出“名家版”传承流派精髓,打造“青春版”吸引年轻观众,还曾将传统戏台与现代投影技术结合,让观众在剧场里感受“沉浸式”锡剧。
凭借这份匠心,《珍珠塔》早已成为无锡文化“走出去”的名片。过去5年,它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澳门等20多个城市。更令人期待的是,《珍珠塔》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中国戏演出季”,今年下半年将远赴奥地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