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田坝、长于巷间,以血肉之躯守护党的财税命脉。这位参与锡北地下党活动、英勇牺牲的烈士周阿泉就是我爷爷……”近日,在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内,周阿泉之孙周亚坚向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新坝村的村民们,深情讲述祖父的革命事迹。周阿泉的英勇壮举,在锡北地区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村民们无不为周阿泉的革命事迹所感动,纷纷向烈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周阿泉1911年5月出生在锡北镇新坝村大坝头俞巷上一个农民家庭。就读私塾期间,他接触到进步思想,爱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青年时期的周阿泉,始终坚守公平正义理念,每当村民遇到纠纷,他总是主动出面调解、主持公道,久而久之在乡邻中赢得良好口碑,逐步积累起群众号召力。作为旧政府的一名税务征管员,他常年奔波于安镇、东亭、锡北等地的商户店铺与渔民船家之间。他常借收税之机向民众宣讲保家卫国的革命思想,这一行为被暗中观察的地下党人看在眼里,认为可以将他发展成为我们队伍中的一名优秀青年。
1937年底,无锡沦陷。日军为增加财源、扩充物资储备,需要当地有较广人脉和一定威望的人为他们服务。日军将目标锁定在周阿泉身上,试图拉拢周阿泉入伙为他们效力。
1940年初,抗日烽火席卷锡北大地,当时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周阿泉主动联系地下党组织,凭借对各村各庄商户和渔民的熟悉,自告奋勇承担起为地下党组织和新四军筹粮筹款的重任。
在环境险恶的抗战岁月中,党的财税补给是革命事业的生命线,每一分钱粮都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存续和抗日将士们的安危。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表面上与日伪军巧妙周旋,暗中则全力协助新四军,并积极动员青年参军报国。凭借这份踏实肯干的作风和无畏担当的精神,他很快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入党誓词成为他毕生坚守的信仰坐标。
那段时期,周阿泉白天隐蔽行踪,夜晚则借着星光赶路,顶风冒雨绕过敌人岗哨是常有的事。据周亚坚回忆,当时村民们常说,周阿泉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背着税箱回家。每到一处,他既细心核对税款、收取钱粮支援抗日,又借机向民众宣讲抗日道理,他的身影遍布乡野阡陌,他的话语深深扎根百姓心间。他克服重重困难为党工作,将筹集的大量物资妥善藏匿,再与新四军地下联络员接头,安全转运至根据地。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充满荆棘。周阿泉的行踪很快就被敌人察觉,1940年10月,周阿泉在东亭鸭城桥地区执行税收任务时,因叛徒告密,被埋伏于此的日伪军逮捕。
据锡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敌人的审讯室里,周阿泉遭受了鞭子抽打、烙铁灼烧等酷刑折磨,浑身是血却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日伪军又将他押至东亭镇反复审讯,用尽各种酷刑,却始终无法从他口中获取任何党的机密。最终,无计可施、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将周阿泉残忍杀害,年仅30岁的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周阿泉用生命诠释了“正直侠义、忠诚奉献”的革命精神,为锡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筑起了一道不朽的精神长城,如同不灭的火炬,始终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卫曦臻、见习记者 吴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