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忠义街
忠义街呈南北走向,北接环城南路平冠桥,南连八字桥,长约680米,是江阴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2023年,忠义街入选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忠义街,就不得不提到江阴古城门。江阴城筑城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绍泰元年(置江阴郡时),后经隋唐两代以及五代杨吴政权不断扩建,至宋代时已形成周长3里的子城(内城)和周长13里的罗城(即外城),其中,朝宗门就是江阴罗城南城门,典出《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北宋临海第一诗人杨蟠有《朝宗门》诗赞:“百尺楼高四望中,云深一雁度长空。人间砧杵催寒事,郭外笙箫逐土风。天带江山元自好,地流河汉忽相通。丹心直北看飞雪,往往随花入帝宫。”
△换了新春联的朝宗门
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朝宗门至驻节亭为南门街。”驻节亭,在朝宗门外迎恩坊西,宋代五里亭旧址。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江阴知县王衡建造,俗称接官亭。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自朝宗门南出,过永安桥(今平冠桥)而南至高桥堍曰河西街。”可见今天的忠义街,明代时曾称为南门街,清代时改名河西街,到了民国年间,这条街又叫作南外大街。
江阴一直以来都有“忠义之邦”的美誉。而第一位赞誉江阴为“忠义之邦”的,则是清嘉庆年间的江苏学政姚文田。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这位学政大人“督学时念邑殉乙酉之义,特书‘忠义之邦’四大字”。当时,主持君山梅花书院的诸生何春煦,将这四个字摹勒后,悬挂于书院仰止堂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阴修城时,知县金咸请邑人张锡龄,将二十多年前姚文田书写的“忠义之邦”四字临刻于石,每字两尺见方,嵌入南门城垣。进出南门的江阴人,看到这雄浑有力的四个字,无不平添几分自豪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朝宗门被定名为忠义门,忠义门对面的南外大街就定名为忠义路。“忠义”这个名字起源于江阴10万军民英勇悲壮抗击清兵守城战。明末清初,清兵挥戈南下,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江阴军民激于民族大义,揭竿为兵,裂衣为旗,在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坚守孤城,抗击清兵24万。在南城门,守城勇士奉阎应元之命,从城门冲出,给移营十方庵的清兵以重创;阎应元还在城楼上亲自操炮,轰击十方庵的清军。守城军民抗清81天,终于弹尽粮绝,城破之日,忠贞不屈,无一投降,自此义声四布。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特别是乾隆皇帝在江阴军民抗清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 “烈愍”、“节愍”。
△抗清三公塑像 NeoSong疾风劲草摄
1946年12月12日,《江声日报》以《“忠义之邦”万世流芳 南外大街更名忠义路》为题,报道了这条街正式更名的消息。报道中称:命名忠义路,一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孤城抗敌,博得忠义之邦不朽之光荣;二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的忠义战绩。后来,忠义路又改为忠义街,一直延续至今,是江阴人民抗清、抗日的历史见证。
△正在改造中的忠义街
忠义街最初是土路,明清两代铺的是蛋石子,民国时期改用了青石板,街两边的房子白墙青瓦、绿树掩映;酒肆茶庄、书场武馆、米市布行、庙会集市、漕运仓储,商贾云集。
△改造前的忠义街
据了解,近代忠义街短短不足千米的路上,还有六爿南货店、十六家肉铺、十二爿大饼店、四家旅馆、四家书场茶楼、八爿纸马香店、四家米厂、八家米行、十多爿布庄、最大的书场可容200人,可见其繁华荣盛江南。与街道平行的是东转河,一条条窄而密的弄堂临水而枕,一直延伸到街道的末端,与运粮河、新河交汇相接……
△即将开街的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
忠义街承载着江阴人民的专属记忆。作为展示江阴历史文化特色的窗口名片,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依托漕运、市集等本土特色,打造集观光、民俗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江南历史文化街区。
文字内容摘自《江阴地名掌故》作者: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