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苏超”第100天,在第九轮南京队主场对战盐城队的赛事中,现场电子大屏显示观赛人数为60633人,再次刷新“苏超”单场上座纪录。
5月10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在镇江与扬州的对决中拉开序幕。起初,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叫做“苏超”的赛事,会迅速长成燎原之势。从镇江体育会展中心第一声哨响的试探,到这个夏天13座城市的全力以赴;从516名球员的初次登场,到总计超百万球迷的现场欢呼,这是热爱破土而出的100天,是江苏大地为足球沸腾的100天。
“苏超”100天,见证了各种不可能,见证了热爱创造的奇迹。“苏超”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江苏人的生活里漾开了三层涟漪:对足球本身的纯粹热爱,消费与比赛的活力共振,精神世界的温暖共鸣。当这些涟漪层层相叠,便汇成了属于这个夏天最滚烫的故事。
(一)
100天来,“苏超”点燃了纯粹的热爱之火。
8月16日的比赛中,万众瞩目的“十三妹之战”第86分钟,常州队球员赵连平撕开防线,一脚推射,皮球入网!“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这一历史性的进球,让不少常州球迷喜极而泣。“99归一”,一个美妙的巧合,让人仿佛回到我们认识“苏超”的起点。
“苏超”的热度最初源于网络热梗。前三轮比赛过后,各地官媒纷纷下场“造梗”,网友们也热情高涨地参与“造梗推广”。赛场内外的“地域梗”大战不断上演,让“苏超”变成全民热议的焦点,成为真正属于大家的“苏超”。
这些数字里,藏着“苏超”不断攀升的“热度”——
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涌入了60396名观众,创造了“苏超”单场观赛人数的新纪录。
7月20日,在“苏超”第七轮比赛中,淮安客场战胜无锡,淮安队员、基层乡村党支部书记戴虎,打入了自己的首粒进球,同时也是“苏超”开赛以来的第100粒进球。
截至第八轮,“苏超”现场观赛总人数已成功突破100万大关……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赛事,“苏超”的业余属性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成了吸引大众的独特优势。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5.2%的江苏居民知晓“苏超”,在关注“苏超”的人群中,非传统球迷占比近八成,充分表明“苏超”已发展成为一场全民积极参与、共同点燃激情的体育盛宴。
这些镜头里,藏着人们热爱“苏超”的理由——
5月25日,徐州对阵宿迁那场激烈的对抗中,队医上场19次,用担架抬走6人,两队替补队员全部登场,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6月21日,常州队0比4不敌南京队,教练恽铮崩溃雨中一跪;
6月29日,泰州队主场迎战徐州队,泰州队球员巴特精彩上演一记“倒挂金钩”……
或许一开始,不少人是通过玩梗调侃的方式参与其中,但随着赛事的深入发展,如今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到球场本身,更加关注球队的技战术水平提升,江苏足球未来的发展走向。
“苏超”赛场之外,各类草根足球赛开展得如火如荼,运动街区成为热门打卡地标,室外足球场每晚灯火通明,全民健身的热情被彻底点燃。8月6日晚,被球迷亲切称为“苏小超”的2025“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亚军决赛在苏州体育中心举行,现场28018名观众热情欢呼。在“苏小超”的赛场上,我们既能看到“苏超”的过去,也清晰地触摸“苏超”的未来。
“苏超”100天的精彩历程有力证明,足球最为强大的力量源泉,始终蕴藏在普通人对足球的热爱与积极参与之中。当胜负不再是衡量比赛的唯一标准,体育就回归到纯粹的快乐,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二)
100天来,“苏超”撬动了惊人的消费浪潮。
人们在场上加油呐喊有多热情,在场外“买买买”就有多大方。从爱上一场球到爱上一座城,从观看一场比赛到全方位体验城市魅力,“苏超”给了人们一个走出家门、为快乐买单的理由,向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上半年,不到3个月的时间,“苏超”就已带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这五个方面近380亿元营收。场均不到20元的球票,撬动起百亿级的消费,难怪有网友说,“苏超”,是有“钞能力”的。
“钞能力”从何而来?从一张薄薄的球票中来。一度连败垫底的常州,靠票根实现了文旅“逆袭”:向客队球迷免费开放景区,为持票观众送上电影票和优惠券……这真叫不怕比赛不进球,生怕商家少进账。借力票根经济的,又何止常州,何止城市文旅部门?就连街边小店,都摩拳擦掌想大干一场。“你有票根,我送翅根”,南京下浮桥板鸭店老板用“蓝鲸人”特有的耿直欢迎游客,收获了友谊,也带动了销量。城市文旅保障有力,经营主体灵活主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一起,把票根经济玩出新高度。
“溢出球场”的热爱,催生出火爆的“第二现场”。比赛有限,热爱无限,“第二现场”突破场地与时间的限制,为更多人提供相聚看球的快乐,成就了消费新主场。每当比赛日来临,球迷们早早聚集在各大商圈的体育酒吧、主题餐厅;夜市、购物中心也化身看球场地,助力消费人气火上加火。在南京城市街头,遍布全城的高清大屏,成为集观赛、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露天观赛点;在无锡乡村农旅休闲特色园,游客可以坐在葡萄长廊下的巨幕前观看“苏超”直播,品味热血又浪漫的“葡萄足球夜光杯”……说到底,江苏本身的消费潜力充足,消费供给也足够优质,让两者产生化学反应,只需要合适的“催化剂”。“苏超”之于消费,就是在对的时机,做了对的事情。
热爱,让商机无处不在。“叫南哥”帆布包成了跨城观赛的“通行证”,“恐龙妹妹”玩偶成了备受欢迎的伴手礼,连云港穿戴甲把“大圣踢球”刻在甲片上,日产万片还供不应求……这些不是普通周边,是球迷揣在包里的文化符号。把盐水鸭、恐龙、大圣这些地域IP揉进赛事热梗,文创就成了会说话的文化名片。千年文脉遇上现代赛事,地域特色撞上商业灵感,文化就变成拉动经济的活水,带动的每笔消费都是一次文化认同的传递。为消费赋予情感的重量,自然能生出撬动市场的力量。
“苏超”这100天,把赛场的热闹变成了街巷的烟火,把球队的比拼变成了城市的邀约。这股由热爱点燃的消费热潮,是江苏经济深植民生土壤的必然奔涌。
(三)
100天来,“苏超”传递了滚烫的精神力量。
“苏超”走过100天,有无数平凡的身影在聚光灯下闪耀。他们以汗水浇筑热爱,用坚持诠释拼搏,在胜负之外,展现生命最动人的模样。
“苏超”的赛场上,没有职业联赛的星光璀璨,处处可见的是“下班后的英雄”。银行职员脱下西装换上球衣,在点钞机与足球间切换身份;快递小哥穿梭于球场与街巷,将奔跑的激情化作生活的燃料;淮安队39岁村支书戴虎替补登场,踢进了“苏超”开赛以来的第100粒进球。更多的他们或许未曾登上头条,但每一次拼抢、每一次跌倒再起的瞬间,都在无声诉说着:平凡者的热爱,亦可迸发英雄的光芒。
拼搏到底、永不言弃,这是属于平凡人的英雄主义。“进一个球”的执着,“拼到最后一秒”的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倔强,“苏超”不以胜负论英雄,而以拼搏聚人心。 “盐宿对决”,双方球员战斗到最后一刻,终场哨声一响,双方队员都累倒在草地上;常州0-4输给南京,3.6万余名球迷久久不散,雨幕中常州队教练抱头长跪的背影,成为“苏超”的经典画面。“败亦英雄”,那些明知艰难仍全力以赴的瞬间,让足球超越了竞技,成为城市精神的显影。
温情的暖流,在细节中悄然汇聚,于无声处激荡人心。“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赞助商广告牌走红网络,成为地方营商环境、契约精神的样本;滂沱大雨,国歌声中,球员用双手或衣衫为球童挡雨;赛后球迷主动捡拾垃圾、清理场馆,“无痕观赛”已经成为“苏超”的“标配”。还有那些未被聚光灯聚焦的角落:志愿者在暴雨中引导观众离场,队医悉心照料着每一位球员的伤病,球迷高举“城市英雄”的海报,球员含泪感谢球迷不离不弃……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同点点微光,照见体育精神的本真,不仅是力与技的角逐,更是人心与人心的共振。
“苏超”走过100天,还会有更多的100天;永不散场的热爱,让“苏超”如此滚烫。在这片绿茵场上,我们看到无限的创造力在迸发,万人呐喊的“苏超”,喊出的是“江苏精气神”。这就是我们热爱的“苏超”,是奋进江苏、活力中国的微观缩影——它证明,只要心中有热爱,每个平凡个体都能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微光。这份热爱,将热血与奋斗编织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彩画卷,在壮丽时代留下最生动的注脚。
(陈立民 袁媛 杨丽)
图片来自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