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是南通奋进“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南通将涉海产业作为撬动发展的关键支撑,以海强链、以海聚能、以海为媒、以海提质,聚力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并注册涉海重点产业项目87个,“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是开发海洋天然气资源的“利器”,这几天,停靠在启东码头的全国首座大型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建设进入了最忙碌的时刻。。这个建造了两年多的“海上巨无霸”,下个月就要交付海外,中外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紧张的调试工作。
同样如火如荼建设的还有启东象屿海装的首制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16000吨海缆敷设船。该船长139.8米、宽38米、型深11米,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具备无限航区作业能力,投入使用后,预计年敷设能力将超过1000公里。南通象屿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严勇说:“这艘16000吨海缆铺设船,是目前国内载缆量最大、抗风能力最强且技术含量最高的自航式海铺缆船,预计明年9月交船。”
向海图强,启东突破传统渔港定位,发展重心向海洋聚焦、产业布局向海洋靠拢、资源要素向海洋集聚。目前,启东在建涉海省市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超600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均占南通全市的三分之一。
海底线缆是深海科技的“大动脉”,随着海洋经济加速崛起,这条“隐形高速公路”正催生新的市场机遇。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额定电压33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交流海底电缆”入选了2025年江苏省首台(套)装备。依托该产品,公司承担了我国首个330kV三峡阳江青洲六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我们实现了从三芯220kV到三芯330kV海缆的技术跨越,突破超高压工厂软接头和现场软接头本体绝缘恢复技术,解决了三芯超高压海缆光纤复合一体化技术难题,为我国远距离能源互联电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配套,对海洋经济和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示范效果。”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囿林介绍。
“蓝色粮仓”建设,是推进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有序拓展的关键一步。近日,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钦实佳美能源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打造的“湛江湾一号”正式开启首次海上试验。该船从开工到下水仅用不到一年,集海上半潜养殖、自主航行避台、绿色能源供给、智能控制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最大养殖吃水20米,养殖水体80000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能够在全海域漂浮游弋并进行深海养殖,具备年产2000吨名贵鱼类的产能。湛江湾实验室装备部副主任陈潇表示:“南通是工业强市,素有‘中国船谷’之称。‘湛江湾一号’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在全产业链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截至目前,全市涉海重点产业项目125个,总投资2427亿元。其中,涉海省市重大项目66个,总投资184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两院一中心”为核心的海洋科创体系,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相继落户,蓝色“朋友圈”持续扩容。接下来,南通将持续加快涉海项目招引建设、提升海洋科创能力,培优做强海洋产业,全力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