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午12时,随着最后一批考生录取审核通过,2025年江苏高招录取现场,持续奋战的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历时两个月,从考试组织、计划编制、评卷划线到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圆满达成“平安高考”目标,本科及“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稳步提升。
在徐州新沂市一家乡镇邮局,快递员正将一封封高考录取通知书亲手递到考生手中。“多亏了专家的志愿填报指导。”常年在外务工的张先生面对孩子的志愿填报曾一筹莫展。“这样填报,能充分利用分数优势拉开梯度,更稳妥。”在省教育考试院专家的精准指导下,小张顺利被心仪高校录取。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省教育考试院抽调30余名业务骨干,组建高考志愿填报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农村乡镇、中学校园、社区街巷、警营单位进行志愿填报指导。在黄桥、新沂、赣榆等地区,服务队重点帮助留守考生、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科学把握志愿填报策略。
除了线下的“面对面”服务,省教育考试院的“线上咨询”同样高效畅通。“哪些批次不能兼报?”“特殊类型志愿如何设置?”……在江苏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咨询平台上,考生和家长提问不断。本科、专科志愿填报期间,“在苏招生高校招生网上咨询会”汇聚省市招考机构与194所省内外高校,累计解答各类问题1.3万余条。24小时在线智慧答疑平台更是全天候服务考生超30万人次。
“温馨提醒:今年高考第二阶段志愿填报7月28日17时截止,请符合条件、尚未填报的考生抓紧填报。”在志愿填报截止前夕,尚未完成填报的考生都收到了这样的短信。从考前天气提示到志愿填报提醒,一条条短信传递着关怀,让考生倍感暖心。
开展录取工作期间,省教育考试院大楼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咨询专线的铃声此起彼伏。“怎么办?我没看清学校录取要求,万一被退档怎么办?”7月2日,就在填报志愿截止的当天夜里11时多,值班人员小李接到一个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带着哭腔。原来,该考生没有看清所报专业对于色觉的要求,可能面临退档风险。
“别慌,慢慢说。”小李一边记录,一边耐心解释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体检限考的有关规定,“投档是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你填的这所学校届时不一定能投到;另外,填报征求志愿也可以补救。”在小李的安抚下,考生情绪逐渐平复。本科批次录取结束后,这位考生和父母特意来到考试院致谢,并带来了好消息:已被另一所心仪的高校顺利录取。
录取结束之际,省教育考试院全面回顾今年的来时路:高考考前通过“四不两直”方式,赴市县保密室及考点实地调研;考试期间,全省281个考点、13560个考场秩序井然,未发生失泄密和群体性违纪舞弊事件;全省为223名残疾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其中为2名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单独设置考场,并配备专业盲文教师全程保障;组建由3000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评卷队伍,严格执行“四评制”“复查制”,纪检干部全程驻点监督,以最严的纪律、最规范的操作筑牢评分公信力;1600多所在苏招生高校全面实行“网上录取”,录取现场录检联络员“一对一”服务,考生档案流转全程可溯。
“我被北京的一所高校录取了。”几天前,连云港考生小王的报喜电话让考试院工作人员眼眶湿润。高考期间,小王突发气胸,需配备氧气瓶考试。省市考试院指导考点严格遵循应急处置流程,启动备用考场,开辟绿色通道,并协调医院在考场外增派专科医生全程护考,全力保障其顺利完成考试。“考生能够被录取到自己理想的高校,我们考务人员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连云港市考试院负责人感慨。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招考,根基在作风,关键在为民。在录取开放日活动中,30多位考生、家长和媒体代表实地见证了录取流程。“从工作人员的严谨细致中,真切感受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张洁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