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发展,创新赋能未来。今天的江阴,正以创新为笔、以数字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江阴发布”推出“数说江阴”专栏,用数据说话、以实例印证,带您透过跳动的数字,看产业转型的“智”变、城市治理的“慧”能、百姓生活的“悦”享,感受“数”造未来的澎湃力量!
增至14个
近年来,江阴始终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作为改善民生福祉、守护碧水蓝天的重要民生工程,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实施管网提质、工艺革新、智慧监管等综合治理措施,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水清岸绿是民生福祉,更是江阴治水的初心使命。作为城区污水处理的关键一环,澄西污水处理厂一、二、三期工程日处理能力达11万吨,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现有处理能力已难以满足需求。近期,四期扩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厂区内,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转,浑浊的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多道工序后,变得清澈。这座即将完成全面升级蜕变的“城市肾脏”,将为江阴水环境治理注入更强动力。“四期正式投用后,每天可新增4.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全厂总处理能力可以达到每天15.5万吨,将有效解决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难题。”光大水务(江阴)有限公司澄西污水处理厂厂长季铭恩介绍。
据了解,澄西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超80平方公里,惠及50余万居民,处理生活污水占比高达95%以上。该厂的升级改造,正是江阴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江阴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抓手,创新开展达标区建设,打出管网改造、处理设施升级、管理机制完善“组合拳”,确保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达标排放”。截至2024年年底,城区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7个达标区已全面建成,犹如给城市装上了“净水器”。
河流不仅赋予城市生命与活力,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江阴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在巩固城区达标区建设成果的同时,将治理范围进一步向镇街延伸,同步开展建成区27个提质增效达标区“回头看”和非建成区30个提质增效达标区扩面建设。通过构建“污水处理厂—管网—河道”协同治理体系,全市污水收集处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河道水质持续改善,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水清岸绿、推窗见景”的生态福利。
同时,监测数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成效,“十四五”以来,江阴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已连续四年保持100%,2024年更实现重大突破——9条主要通江河道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继续保持100%优Ⅲ比例,其中Ⅱ类断面增至14个,同比增加3个;6个国考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长江小湾断面总磷浓度降至0.047毫克/升,同比下降29.9%。
从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
到达标区建设全面推进
江阴走出了一条
系统治理、科学施策的
水环境提升之路
未来
江阴将继续深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以更高标准守护一江清水
为市民打造
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