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谱写新时代国家安全新篇章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 王生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深入系统阐述和全面战略部署。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科学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深刻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为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任重道远。我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风险挑战也十分严峻。越是国家和民族处于重大关头,就越需要发挥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全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既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同时又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三、全面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品格
一要坚持人民立场。国家安全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调国家安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国家安全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为国家安全厚植社会土壤。
二要常怀忧患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总体国家安全观直面风险挑战,强调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关键时刻要有亮剑和出手的战略勇气。我们要知道和平环境是斗争而来的,不是妥协而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矢志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三要深化军地协同。把加强和改进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军民共建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党委领导、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发挥好各类国防教育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广泛深入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唱响主旋律;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居安思危、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