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阈下构建公安工作安全体系的
实践与思考
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情指中心主任 陈颉峰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江阴市公安局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当前,境内与境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交织叠加,对新时期公安工作产生愈加深刻的影响。一是国际局势风云诡谲。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政治选举多,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在内的70多国换届选举,地缘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俄乌、巴以持续对抗,红海局势骤然升级,朝鲜半岛危机加剧,对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风险变数。二是涉恐风险急剧抬升。2024年3月22日,俄首都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音乐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44人遇难、551人受伤。3月26日,中方企业承建的开普省达苏水电站项目车辆在途中遭遇恐怖袭击,造成5名中方人员、1名巴方人员遇难。三是美西方恶意制裁打压。近年来,美西方推动“小院高墙”的对华科技竞争,美国国会以《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等配合打开局面。近日,美国针对TikTok开启新一轮封禁,第118届国会目前已有10余项相关提案。
二是要以“居安思危、兼济天下”的理念主动应对国际变局。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汇之际,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融合思想,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重要的福祉。国家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越是和平时期,我们越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更加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认识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自觉牢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三是保持“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复杂演变的国际国内安全环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各国在经济、环境、网络安全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在“零和博弈”思维驱使下使用霸权甚至武力手段维护自身安全,最终很可能会陷入“安全困境”。我们应保持“达则兼济天下”的全球安全观,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好亚洲安全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是要探索具有江阴特色的重大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对国家安全领域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监测和预警。公安机关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沿关口。江阴市公安局将立足国家安全工作,着力完善专业队伍、建强斗争手段,全力构建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延伸风险感知触角。全面加强对本地区人、地、物、事、组织、网络、环境等涉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全面铺开涉稳风险监测网,并高度关注传统风险因素发生突变、一些新型甚至未知领域出现新特征的风险,及时将这些风险纳入监测预警体系,避免未防、漏防。二是加强多域资源汇聚。围绕高风险事件人员,整合警情、舆情等多维线索,综合评估风险等级,研究部署防范处置工作。聚焦安全稳定新挑战、经济发展新情况,内挖潜力、外联合作,加强重大风险联合研判预警建设,努力提升预警防控风险能力。三是细化情报搜集精度。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阵地覆盖,制定符合实战需求的情报管理机制与奖励办法,增强基层民警建情、带情、管情、用情能力,提升重大风险的情报搜集精度,努力做到未动先知、防范在前。四是加强内外团队联动。进一步加强与政法、信访等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情报工作格局。同时牢牢抓住“队伍”关键要素,组建高质量重大风险研判预警团队,实行人才积分管理、动态升降,完善配套奖励机制,促进团队作战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