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连接着旧岁与新春,连接着游子与乡愁。新春将至,年味渐浓。那么,何谓年味?常言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年味,就是最熟悉的感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2月9日起,“江阴发布”推出“江阴年味”系列专题,从记忆深处,找寻年味,拨动心弦。
到了年关
腌肉便带着一种特别的情感
向我们袭来
待到年味最浓时
一口腌肉
就知何为满足
下面一起看看
笔者眼中的“腌咸肉”
快过年了,不用看日历,父亲开始洗大缸、腌咸肉,说明年就要到了。
不知不觉父亲老了,脸上的皱纹有岁月抄单留下的账单。每年一次腌肉,他的额头都会自动记录,刻下一条深深的线,弥补没有手机拍视频的缺憾。
江阴人对腌肉有一种嗜好,没有咸肉不叫过年。肉段、猪头、猪脚全部用于做咸肉。将鲜肉砍成长条,放在大缸里撒上盐,淋入一些烧酒,洒入铁锅炒香的花椒、辣椒,最后用大石块压在上面进行腌制,隔一两天把肉翻一遍。一个星期后,等到盐味、香味都渗透到了肉里,再把肉取出来,穿上麻绳,挂成一排晾晒。
长大后,离开故乡来到了城里,父亲每年都会亲自送来故乡的咸肉,一打开口袋,满屋溢满了浓浓的乡情。
我庆幸父母身体健硕,每年都能吃到来自故乡的咸肉,浓郁的香味里,能清晰地看到父慈母祥、熏烟袅袅、鸡鸣犬吠……舌尖上的味蕾珍藏着人生的整个故乡。
与新鲜猪肉做成的红烧肉相比,咸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在白瓷盘里,精的粉红,白的微亮,更是清新。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大荤大腥不再是我们舌尖上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更讲究饮食营养。像我,就觉得荤素搭配是不错的选择。喜欢听那稍肥的咸肉在铁锅里“嗞嗞”炸响的声音,听青绿蒜苗滑进油锅亲吻咸肉的声音,那浓浓的香味就飘进鼻中、心底,这时我总会产生某种幻觉,好比在春天的田野嗅着那弥漫甜蜜的油菜花。
在春日里,品尝那蒜苗中的咸肉丁,仿佛又回到久远的童年: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外婆也腌制咸肉,但量少,外婆总喜欢把咸肉切成方块放进申港百叶里一起蒸,饭熟的时候,浸满肉汁浓香的申港百叶就成了最受欢迎的美味了。那时,农民的日常三餐基本是素食,能在乡下经常享受这样的美食实在是一种福分。后来,我家每年过年开始吃咸肉,一直可以吃到阴历四月初一华士镇上集场。
新年里,请客最后一道菜,是咸肉丝冬笋汤,浓浓的醇香糅合在色泽翠绿的莴笋和身份高洁的冬笋之中,让我总能感受春天一样的蓬勃生机……
现在,父母亲年纪大了,脑筋糊了,城市变化又大,怕不认路,不敢再到城里来送咸肉。我就抽空携带孩子和烟酒回去,但假期苦短,也仅仅住三两天,然后拉着咸肉,车一掉头,就把蓬头垢面的老家和白发满头的老人,丢在了乡下。
拉回的咸肉,我一一穿上绳,晾晒在阳台。想家的时候,看一眼,闻一闻,平淡的日子里满溢着年味。不幸的是,那天回到家,发现一串咸肉不见了,小偷撞见一楼阳台流光溢彩的咸肉,估计也乡愁发作,把它偷走了,把我的乡愁解药偷走了。
我决定留住乡味,记住乡愁,自己动手做一份咸肉,让孩子全程观赏并录制视频,发到抖音上,在作品描述栏里写上:江阴人腌咸肉。将来退休了,我也要挂着一排咸肉,等孩子回家过年。那一串串年货,就是一张张苍老的脸,是盼子回家的眼神,看着这样的窗口,心里会充满阵阵暖意。
过去我是父母担心的船,现在我却想做孩子的岸,角色的转换,不单单因为爱。
咸肉,腌起来!视频,传开来!
作者简介:
梅玉珍,江苏省作协会员,江阴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