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三大风险”
江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季 震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十四五”以来,江阴市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推进科创江阴三年行动计划、人才强市计划,以及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等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54.18亿元,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462家,上市公司59家,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连冠”。但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出现企业债务、人员失业、要素保障等系列隐患,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防范实体经济运行风险,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
一、坚守法治原则,妥善处理企业债务风险。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及去产能、去杠杆进程中,涉及低效企业、“僵尸企业”的腾退处置,其占据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释放不出来,会阻碍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和成长。一要明确标准、优化机制。遵循“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的原则,建立低效企业处置标准、“僵尸企业”定期排查机制,摸清需开展债务处置的企业名单,及时通报相关金融机构和其他债权人。二要盘活资产、厘清债务。通过改造升级、国资引领、补办权证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优化低效资产、调整沉默资产、整合镇街和稀缺资产,确保债务可清偿、资产再利用。三要政策引导、制度约束。落实完善相关社会保障、金融信贷和财税政策,确保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政府法院协调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严防恶意逃废债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发生。
二、加强监测预警,避免出现规模性失业风险。在受到中美贸易摩擦、隐患企业停产整治、金融高风险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影响下,劳动密集型企业易造成大规模失业风险,需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应对。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健全失业风险防范分级响应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对登记失业率、新就业人数、制造业企业用工人数三大指标实行动态监测和月报制度,确保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并及时入库,做到底数清、人头实、去向明。二是做好失业管理。制定防范大规模失业预警方案分类施策,保障失业职工生活,稳定就业局势。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优化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三是开展学习宣传。组织学习应急处置工作技能知识,开展预案模拟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等作用,全面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把握市场规律,应对生产要素供应风险。天然气、蒸汽、工业用电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价格提升或供应紧张,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效益,若处理不当,易造成舆论恐慌,消解投资者信心,出现大面积停产或减产隐患。一是减少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做好舆情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分析报告,回应热点舆情,引导社会消费预期,争取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严格执行价格论证、听证、成本监审、风险评估等制度,严格内部管理,防止违规操作。二是做好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按照“分区域、分类别、网格化”的原则,加强油气管道等重点设施保护,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加强企业用电管理,保障特高压满负荷运行期间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断提升企业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风险责任清单和工作管理机制,打击第三方违法违规行为,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三是全力保障企业稳定发展。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现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融资、用地、用电和发展环境等问题;坚持重点行业、企业跟踪监测服务机制,着力稳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系统研究对策并出台扶持政策。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的“敢干”举措,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敢闯”之路。无论时代形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敢为”的战略清醒、增强“转型”的战术主动,保持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