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隆重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新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讲述天山儿女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本报今起推出“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专栏。本报记者深入新疆实地采访,走进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口岸园区,聚焦江苏援疆丰硕成果,展现苏新两地携手在产业援疆上搭建合作平台、引入优势项目,在民生援疆中改善教育医疗条件、筑牢幸福根基,在人才援疆里双向交流培养、注入发展活力的生动实践。
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喀拉塔斯村的林果基地里,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外皮光泽发亮的西梅上,果农李海豹手持果剪穿梭林间,饱满的果实落进果篮时发出清脆声响。“10亩西梅,一亩收了1500多公斤,按每公斤8到10元算,一亩地能挣1万多元!”他捧着刚摘下的西梅,笑容格外灿烂,“我们的日子就像这西梅一样,越来越甜!”
从解决销路难题到搭建全产业链体系,从引入先进技术到打造特色品牌,江苏援疆团队全力帮扶霍尔果斯林果“出圈”,让“甜蜜果实”真正变成当地群众的“幸福果实”。
破局:从“愁卖果”到“盼丰收”
“果子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忙活。”回想起几年前的光景,喀拉塔斯村果农努尔·阿力普仍有些感慨。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充足的光照让这里的西梅、苹果风味独特,却也因地处边疆、销路不畅,“好果子”难卖“好价钱”。有一年努尔·阿力普种植的七八十亩香妃海棠果迎来丰收,可销路成了难题,看着满园的果子,努尔·阿力普急得睡不着觉。
转机始于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的到来。得知当地果农的销售困境后,工作组迅速对接设在苏州的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协调苏州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短短几天,努尔·阿力普的果子就被抢购一空。
“今年的香妃海棠果每公斤可以卖到8块2,而去年只有5块4。”努尔·阿力普再也不为销路发愁,“有了展销中心,我们只管把水果种好,其他的都不用操心。我现在就想着明年怎么将品质再提升。”
自“十四五”开始,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建成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搭建了“走出去”的平台,还与苏州南环桥批发市场等实体市场以及多家线上平台建立起采销合作关系。目前入驻展销中心的产品涵盖牛羊肉、奶制品、鲜果、干果、蜂蜜、薰衣草制品等50余个品种。中心累计自主完成新疆农产品采购1.3亿元,带动联盟采购商到霍尔果斯采购超5000万元,助力近900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升级:从“粗放卖”到“精品化”
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苏霍林果科技加工产业园里,一座现代化的林果分拣封装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竣工,投产后智能分拣设备可快速将不同大小、品质的苹果精准分级,工人们再将分拣好的水果清洗、包装、入库。”产业园负责人指着智能分拣设备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卖水果都是‘论堆卖’,不管大小好坏,统一定价,优质果的价值根本体现不出来。”今后苹果经过分拣,果径60毫米以上的优质商品果占比能达到90%,相比通货销售,年增值预估可达700万元。
这座林果分拣封装中心,是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兴边富民项目。中心打造的现代化生产线集分拣、清洗、包装、冷链仓储于一体,投产后每月可分拣苹果1000余吨。通过精细化加工和品质管控,霍尔果斯的林果产品正逐步向“精品化”转型,市场竞争力将越来越强。
除了升级加工环节,苏州工作组还牵线搭桥,积极推动种植端的标准化。霍尔果斯农业科技发展集团与苏州农业企业合作,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果农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前种果树全靠经验,现在有专家上门指导,果子的品质和产量都提高了不少。”李海豹拿起一颗西梅向记者展示,“你看这果型多规整,而且果肉细腻,在苏州市场特别受欢迎!”
协作:从“单向帮”到“双向赢”
“没想到在霍尔果斯也能买到这么多苏州的好东西,以后再不用托人从外地带了!”7月5日,“苏品苏货”霍尔果斯展销中心开业当天,丝绸纺织、家电3C、母婴用品等苏州优质产品整齐陈列,市民王女士挑选着心仪的商品,满心欢喜。
展销中心里,苏州产品与霍尔果斯林果、奶制品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前来选购,成为苏霍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这是我们工作组打造的‘双向奔赴’帮扶新模式。”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介绍,一方面,“苏韵伊情 悦享四季”品牌活动让霍尔果斯特产走进苏州——春季“云品”农产品、夏季百场展销、秋季溯源直播、冬季“双十二”狂欢购,已帮助霍尔果斯销售农副产品超1.4亿元;另一方面,将苏州优质产品引入霍尔果斯,既丰富当地群众生活,也为苏州企业开拓了边疆市场。
夕阳西下,喀拉塔斯村的果园里,满载西梅的冷链专线货车缓缓驶出,运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